本末倒置成语故事,本末倒置成语故事来历

tamoadmin 百业资讯 2024-06-03 37 0

成语什么倒置?

本末倒置 拼音:běn mò dǎo zhì 释义: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 末,树梢比喻事物的细枝末节; 置,放置。 解释: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借以形容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 成语典故: 《礼记.大学》里有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在说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终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一般人往往会有误本为末、倒末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说法。较早的书证是宋代大儒朱熹写给他的朋友吕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语,信中谈的就是先后次序颠倒的事情。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陆九渊在〈与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

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

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亦可知矣。」大意是说事情都有本有末,没听过根本壮盛而枝节末端不茂盛的事。陆九渊的话更明白的表现出本末倒置的意思。清代王昶所写的〈新修州学之记〉说到:「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意思是说为政者若不知宣扬教化于民,则常会本末倒置,失掉了应有的判断。

本末倒置成语故事,本末倒置成语故事来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符合条件的成语有三个,分别是:

1、本末倒置

成语拼音:běn mò dào zhì

本末倒置成语故事,本末倒置成语故事来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语解释: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置:放置。形容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弄颠倒了

成语出处:金 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而牧之者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番,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

2、轻重倒置

本末倒置成语故事,本末倒置成语故事来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语拼音:qīng zhòng dào zhì

成语解释:置:放;摆。把重要的和次要的摆颠倒了。

成语出处:宋 刘安世《尽言集》:“轻重倒置,有害政体。”

3、冠履倒置

轻重倒置

qīng zhòng dào zhì

【解释】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两者的地位摆颠倒了。

【出处】《反对党八股》:“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

【结构】主谓式。

本末倒置是谁发明出来的?

曲沃。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献于周僖王。吃人家的嘴短,周僖王命曲沃武公为晋侯,建一军,尽并晋地而有之。至此,曲沃代晋顺带产生了一个成语“本末倒置“和一句很有名的话,特别适合用来诱惑人造反: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南宋理学家朱熹

本末倒置(本:树根。末:树梢)比喻颠倒了事物的轻重主次。

出自于宋·朱熹《答吕伯恭》较早的书证是宋代大儒朱熹写给他的朋友吕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