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孔子这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好的地方加以学习***纳,他们身上不好的地方,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刚入大学时,老师就让我们熟读《论语》,认真理解其中的每一句。我当时按照老师的要求,反复读了好几遍《论语》,对很多句子都印象深刻。但是,很多年过去了,其中的大多数已经忘记了,可我的生活深深地印证了孔夫子的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
在《论语》中,“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一句不算起眼或者深刻难懂的话,但就是这句话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以及与人交往方面的很多要注意的问题。
我曾是一个把朋友看得很重要的人,为朋友倾尽所有、受尽委屈都不后悔。可是后来,尤其是大学毕业以后,我觉得跟以前的朋友间似乎越来越疏远了。大家分散在各行各业,而且都变得很忙。
我还会像大学时期一样经常发信息问候一下朋友们,基本上得到的回复都很敷衍。时间长了,联系的朋友越来越少,很多甚至没了联系。
起初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曾经那么要好的朋友突然就变成了陌生人。后来随着自己慢慢成熟,我发现自己还是愿意和老朋友们保持联系,但也做好了随时被任何人中断联系的准备。
失去联系的朋友大概是觉得现在的我对他们来说没有作用、意义了,或者对我有一些看法、不满...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这样对朋友,不会因为谁过得不好就看不起或者直接抛弃对方。
但凡遇到这样的人,我都会想到孔夫子的话“道不同,不相为谋”,用来安慰自己。既然对方已经那样想、那样做了,我虽有些伤心,但收拾好心情,还要继续走自己的路,没必要再勉强做朋友。
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路,既然不能一起走,那就道一声珍重,继续走自己认为对的路,哪怕那条路上你孤身一人...
我最喜欢的是下面两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好的地方加以学习***纳,他们身上不好的地方,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以上主要表明了了孔子对自己的一种约束和修养的要求。三个人在那一起走,肯定有我的老师,肯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这个老师也不是真正意义的老师,而是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人。看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看到没有才能没有德行的人,我们就应该反思自己有没有类似似的过错。贤,贤人也,一般是指具有贤德的品质的人,有才能的人,高尚品德的人。也是古代常说的圣贤之人。但这句话我认为是指的那些所有做人做事身上有可取之处的人,我们要学习的也就是他们的长处;那些不贤的人,也并非都是所谓的“坏人”,而是指在做人做事上还有欠缺的人,看到这种人,我们要反思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欠缺之处。但是,所有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在发展着,进步着的。一个“好人”可能会变成为一个“坏人”,一个“坏人”也有可能变成“好人”。不管什么样的人,我们都能学习他们的优点,而缺点能反省对照自己,以改变自己的不足。所以孔子主要是在强调一种自我的约束。***都可以通过别人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使自己向贤人方向靠。看嘛,这种品质和精神我们现在社会是多么的需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喜欢这一句。因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应该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人们,你不喜欢的东西,或许别人也不喜欢。它告诉人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在你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想想是否会影响到别人。
倘若你想要别人去做的事,亦应该想一想别人,他们愿不愿意。也就是多替对方着想,这样的友情才会更长久更牢固。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的名言实在有太多,但对我影响最大和最喜欢的就是这句话。
解读为: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君子应当博学具有多方面才干,不止局限于某个方面。
现代社会虽说工作有明确分工,但我们在社会却担任了不同的角色,子女、父母、员工、老板、朋友等等,我都要为之展现不同的能力。再者,美国作家-“纳西姆 • 尼古拉斯 • 塔勒布”《反脆弱》一书中提到:现在黑天鹅***频发社会如果我们能力是单一的就会变得非常脆弱。相信头条大部分作者都是“反脆弱”的践行者,他们都有正常的工作,但依然有持续写作和优质内容输出的能力,这正是适应社***需要的。
我喜欢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篇第二章》。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承接上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更加详细的阐述“仁”中的恕道。字面上是说自己所不欲的,莫要施于人。其后句“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中的“怨”字,宜与“求仁得仁又何怨”句共同参详理解。
克己复礼,勿施于人——讲求的都是,要求自己,从自己出发。所以才有“仁者爱人”的归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喜欢这一句。因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应该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人们,你不喜欢的东西,或许别人也不喜欢。它告诉人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在你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想想是否会影响到别人。
倘若你想要别人去做的事,亦应该想一想别人,他们愿不愿意。也就是多替对方着想,这样的友情才会更长久更牢固。
孔子的名言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论语》了,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孔子教育人们崇尚周礼,而他的这些名言就是教育人们崇尚***道德,尊师长,明礼仪,重品行,守规矩, 构建和谐仁爱社会 ,这些思想和学说,都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发展所必须的,对于人类社会的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正因为如此,所以孔子被历代社会奉为圣人。他的思想,将被人类社会永远发扬光大。
我喜欢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我们每个人学到的知识都各有不同,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从别人身上学习,因此,你身边的人就是你可以学习的对象,只要是人,总有优点。
"温故而知新",学习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夜卧床榻之上,回眸过往的是是非非,每有回忆便有新的理解和收获。同一件事,每岁年龄回忆都会有每岁的不同新味。也只有孔老夫子能用如此精炼的语言道出如此意味深长的哲理。
意思就是指我对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诗又感到诧异。
这句话出自于两汉司马迁的《伯夷列传》。
原文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是老记着人家以前的过错,因此怨恨他们的人就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对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诗又感到诧异。
计获事足、称心如意、功成名就、如愿以偿、求仁得仁。
一、计获事足白话释义:意思是犹言如愿以偿。指愿望实现出处:《后汉书·应劭传》:苟欲中国珍货,计获事足。朝代:南宋作者:范晔翻译:想要购买中国珍惜的货物,如愿以偿,愿望实现。
二、称心如意白话释义:适合心意,愿望能得到满足。出处:《樵歌·感皇恩》:“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朝代:宋作者:朱敦儒翻译:适合心意,愿望能得到满足,可是还能再活多久呢?
三、功成名就白话释义: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也说功成名立、功成名遂。出处:《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朝代:春秋作者:墨子翻译:所以功成名就,名气和荣誉不可以弄虚作***。
四、如愿以偿白话释义: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出处:《官场现形记》四十六回;“在抚台面前说了许多好话,后来也祥甫竟如愿以偿,补授临清州缺。”朝代:清作者:李宝嘉五、求仁得仁白话释义: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出处:《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朝代:元作者:张国宾译文:求仁而得仁,又有什么可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