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老死,互相没有来往。原形容自给自足、小国寡民的社会图景。后泛指彼此不联系,不相往来。
拼音
[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出处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例句
最好的结局顶多是和平分手加老死不相往来。
该句出自《老子》八十章,原文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说两个国家离得很近相互都可望见,连鸡鸣狗叫的声音都能听到,可是两国的人从来也相互不交往。现在常用来指人际间没有交流、交往。
这句话出于《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的解释:
国家小人民少。
老子的《道德经》中(老死不相往来)是第八十章“小国寡民”论述中的言论句【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大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第八十章。
这章节生动描述了老子“理想国”社会模式。为了更好理解(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就要对《道德经》中(小国寡民)这一章节,老子的言论要有充分的理解,为此解读有以下几点:
一,“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是从原始社会山村的宁静,自然的生活中的启发而联想。缩小国土,减少人口,是多么宁静悠然的景象。老子用描述社会的和谐气象来反对战争。反对用武力扩大自己的彊域,侵略别国,对俘虏民众行为不滿。一个国家如果都能像原始社会一样就不会有战争,民众可过上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
二,“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民重死而不远徙”。
这是老子用淳朴的语言站出来为广大民众呼唤,希望和平安宁,远离战争。广大民众也就不会去当兵打仗,也不需要什么武器装备。广大民众都会看重自已的生命,是不愿出兵征战的,是没有朝远方迁徙心愿。
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这就是老子真正追求,真正向往和平安宁的“理想家园”,广大民众觉得甘甜,觉得安宁,觉得快乐,就心滿意足。虽然食物不丰厚,服饰不精美,居处简陋,但是只要***都回归自然淳朴的本性,就会有甘甜,美好,安适,快乐的感觉,就会回归到和谐,清静的精神家园,心灵的世界。这也就是老子告诉全社会的人们要有自然而然的思想境界,倡导社会秩序,***关糸,道德习俗都是自然,本真,和谐的。
为此,“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综上所述明知。老子的真实思想,是用反向思维方式,回到原始部落时期那样和谐社会状态,表明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如果用战争手段来扩展自己的国家,广大民众就永远不得安宁。还不如做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为好。其实老子是要构建“小国寡民”和平安宁的国度,这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总之,当今社会文明进步,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可是人生的烦恼却在增多,幸福指数反而降低,为此,就需要用老子的思想来开导人们,回归心灵的“桃花源”是多么好的选择。世界定会变成美好人间!
老子《首德经》第八十章有这么一句话:"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说,和邻国距离很近,相互间可以望得见,所得到彼此得鸡鸣犬叫,但是人们从生到死,一辈子也不相互往来。而"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今天也往往被用来形容相互间有了很深的芥蒂或隔阂,而一辈子再也不原意交往。
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这句话有什么智慧呢,难道老子的智慧就是拒绝人际交往吗?其实不是,这句话的提出是有其历史文化背景的。我们可以三方面来解读。首先,老子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大动荡时代,国与国,君与臣,人与人,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呈现出不可调和的矛盾,相互争斗,人际关系非常的复杂。老子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在对现实做出深刻反思后,说出的这句话。是相对于当时复杂的人际关系提出的一种内心对淳朴简单的人际关系构想。
人类的人际关系本来是非常简单的,比如在原始农业社会,自给自足,人和人之间最多的经济交换关系。但是人类越发展,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就比如现代社会,尽管各种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空前发展,但是国与国,人与人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加复杂化。
所以老子描写了一个心目中理想的社会人际关系,也就是"乌托邦"或者是"世外桃源"。这里的"老死不相往来"我想老子的意思并不是说相互之间不来往,你不理我我不埋你,而是指没有经济,利益这些方面的往来。相互之间没有利害关系,不争,不斗,不恋名利,不***。这种人际关系,其实也是后来很多人都向往的,陶渊明的桃花源又是多少人向往的人生。
但老子不是一个空想家,他知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所以他知道想要改变现实,就要清醒地面对现实,要把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理解透。这也是老子和庄子不同的地方,庄子思想是天马行空,完全脱离现实,一会庄周梦蝶,一会鲲鹏水击三千里,一会逍遥游太虚。老子固然也有道家的飘逸洒脱之风,但是读他文字,你又常常看到从书中走来一个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一个脚踏实地的老子!
所以老子所说的:"老死不相往来",只是他所追求的国与国,民与民不争的理想境界,但他是个大智者,又明白必须要清醒地面对现实。其实老子《道德经》很多文字都能体现出这种思想,比如老子是反对战争的所以他提出了:"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意思是说铠甲兵器这些东西不都没用,因为用不着打仗,这是他追求的理想王国。但是他也知道那个年代,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也研究战争战术,他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所以老子所言的"老死不相往来“并不是他对人际关系的漠视,而是在当时社会的背景下,所提出的一种对未来人际关系的向往和对当时人际关系的反思。
老子《道德经》中的“老死不相往来”这句话,要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理解。原文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即“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乐于自己的生活习惯。相邻国家之间相互望得见,鸡犬之声也能听得到,而人民从生到死,也不相互往来(于战场)”。其中“老死不相往来”,应理解为不相往来于战场。如果理解为“人民从生到死,也不相互往来”,那么,怎么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互通有无,做到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乐于自己的生活习惯呢?如果不信古代人民有互相往来、互通有无,那么请阅读《周易·系辞》“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同时,《道德经》也多处提到用兵之道、特别是第四十六章还阐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意即“天下有道,和平安定,连善于奔跑的战马也可以退回耕地使用;天下无道,就会给社会带来灾难,连怀孕的雌性战马也要用到战场上,以致其小马生于战场的郊外。”这也说明理解“老死不相往来”,应该考虑到当时战争的情况,而不能孤立地解读《道德经》章句,否则,不可能准确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注:①甘,甜,美食。②“日中为市”这一句所阐明的产品交易集市,产生于西周时期。③《噬嗑》,六十四卦之一的卦名。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