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前无后,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前无后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推荐 2024-04-27 34 0

《道德经》第十四章怎么解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道德经第十四章所阐释的是宁宙自然元的表象虚家的运行规律,从哲学的觉度人应有平平湖之心,不可逆天地(自然规律)之道,悟空修身,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物我两往而忘之境,做到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实现质与量的互动。

一、原文解释

1.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前无后,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前无后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用眼睛去看却看不见;你用耳朵👂去听也听不见;甚至你用手去触摸探索也是无物可寻。

2.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用眼用耳用手这三种方法不管你如何去探索甚至穷根问底也是无法找不到他的源头的,所以在这个飘渺恍惚的地方,已经合而为一了。

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前无后,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前无后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他的上面不明亮,他的下面也不黑暗。不管你如何小心翼翼、仔细探查也无法描述他,因为他本来就无质无相,无色无味,没有人世间一切物质的形式和属性。就如空气一样,你无法描述但可以感知。

4.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前无后,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前无后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就是说他没有形状,也没有所有物质的形象,恍兮惚兮就是说不清楚,老子也没有办法描述😊。

5.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想看却看不见,所以给取名“夷”; 想听却听不到,所以给取名“希”;想摸摸不到,所以给取名“微”。这三者(“夷”无像、“希”无声、“微”无体)不可寻根问底,所以把她的名字浑而为一。在上面她光明而不刺眼;在下面她阴暗而不晦涩;纷乱延绵而无法称名,一切都又归根到“无”(“夷”无像、“希”无声、“微”无体)状态。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象的形象,这就是所谓“惚恍”。迎着看不见她的头,跟着望不见她的尾。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以描绘现实存在的事物;能认识和了解古代的初始,这就是所谓“道纪”(道的基础)。

第十四章以无形、无声、无色、无味等非显性的“比方”来象征道的“无定性”。因“无定”而“模糊”而“虚无”,可这却正好从整体上来把握“道”的可悟性、可知性、可行性、可用性,所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给“为学”而“为道”指示了一个方向——河上公给本章取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赞玄”,体悟很深啊!“无定论”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地把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混而为一”的“道”特征,“无并非无”,“虚并非虚”,“从无看有,从虚查实”,在“玄”中取“妙”。

怎样理解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修真)

原文:〞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闻,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此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时,是谓道纪。〞

老子认为:修的丹是什么样呢?看不见什么颜色,听不到声音;打,什么都没有。这三个方面都不可思议,结果都是一样。

上下没有明也没有暗,看不清楚,结果什么都没有。

没有形状,什么都没有,若有若无,在前面看不到头,也看不到后面是什么样。从古到今都是这样说,从古时开始,就是这个规律。

后人总结道:〞无者无,有者有;圆者圆,方者方。〞送给读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