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是一首特殊的词作,它出自一个亡国之君。其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到底该如何解释,相信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它在众人眼中的含义有多么不同,它最基本的含义都是作者回忆故国的痛苦哀思。当然,想要了解它的真正含义,想要体会它的深沉哀痛,我们就必须要充分地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也就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所提到的"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也是我们了解古人诗歌文章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生于公元937年,为南唐中宗李璟的第六子,。为人好风月,善诗文,因貌有奇表,遭长兄太子李弘冀猜忌,其为避祸,醉心经籍,不问政事,自号"莲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争位。显德六年(959年),太子病逝,纪国公李丛善遭流放,李煜以尚书令参与政事,入主东宫。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煜于金陵继位,正式更名为李煜。在位十五年,后人评之: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所做大量脂粉***之词。是其后宫风月生活的展现。好景不长,公元***5年,北宋灭南唐,其肉袒出降,人称后主,亡国后,词风一改之前脂粉浓艳之气,倾诉亡国破家之悲。他这一时期的词作,毫无疑问也是其流传后世几十首词作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分。公元***8年,因做词《虞美人》,被指思念故国而获罪,宋太宗赐以牵机药鴆杀。小周后哀不自胜,亦自尽殉情。
正是这首表达作者思念故国的词最终使作者丧命。毫无疑问,这首词中的每一句都包含着作者的血泪。那么,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这首词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诗的意思我们又应如何理解呢?
从浅层意义上看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首先,这里的朱颜存在着两种意思:其一,这里的"朱颜"或许单指一个人,也就是李煜的第一位皇后"大周后",名娥皇,为南唐司徒周宗长女,十九岁时入宫为妃。李煜与这位绝色美人是少年夫妻,成婚之后,恩爱和睦,举岸齐眉,二人精通音乐舞蹈,据说曾重编"霓裳羽衣舞",可见二人在文艺上的造诣,也可窥见二人二人深厚的感情。她经常弹唱后主词调,极得后主赞美,这就是后主作词的原动力。传说中《一斛珠.晓妆初过》就是他为大周后所作。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在后主二十八岁,多情的大周后开始缠绵病榻,后主朝夕视药,衣不解带地侍奉周后,如侍父母之痴。但是,周后终究被秋风吹去,后主如丧考妣,自制诔词数千言,以尽哀思。"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消心中恨,又失掌中身。"--《挽词》。
不久,国破家亡,后主被迫离开故国,囚禁汴京。当他***梦回,又回到那个雕栏玉砌犹在的故国,可朱颜已改,陪伴在他身边的红颜却已成枯骨。曾经的大周后已经变成了如今的小周后,小周后虽与大周后为亲姐妹,但艺术造诣却相差甚远,不能像大周后一样与他诗词唱合。帝后情深,二人一起度过了年少欢愉的岁月,如今人近中年,国破家亡,陪伴在自己身旁的人已不再是自己深情多才的皇后,后主内心哀痛可想而知。
其二,朱颜,又指红颜,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画柱,玉砌栏杆都还在,但是红颜已改,物是人非。这里的朱颜单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可能是泛指李煜后宫的嫔妃,宫娥。李煜性奢靡,好声色,在位十五年,风花雪月,不喜政事。这从他前期的词作中也可以看出。如《一斛珠.晚妆初过》中"晚妆初过,尘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那个妩媚的女子。又如后主描写南唐全盛时宫中狂欢的境况《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又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描写晚间宫娥拥入,奢华迷乱的生活。"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宫娥鱼贯列。"可如今,雕栏玉砌犹在,宫娥美人却已经辞了朱颜,而后主也成了一位亡国之君,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不知那些美人如今流落何方,国破家亡之时她们可曾保住了性命,可曾遭人侮辱,不知她们是否会怪这个无能的君主不能护她们周全……
从深层意义上看
自从《诗经》《离骚》以来,我国古代诗歌上便有了"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以女子自喻,或表达自己的美好品质,或表现自己的怀才不遇,这也是一种比较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如曹植《七哀》中的"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所依。"又如张籍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来表达自己不能背叛原来的主人,委婉的谢绝李师道的邀请。那么在这里,李煜很有可能借"朱颜"以自喻,雕栏玉砌犹在,只是它的主人却已经发生改变。暗指江山易主,朝代更迭,它的主人已经变更,祖先留下的基业终究变成了他人的山河。这如何令人不感伤,不哀叹?这在李煜国破家亡之后所做的词作中可以看出来。如《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表达的就是江山易主后的哀伤。又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而结合此词作出来之后,宋太宗勃然大怒,随机赐牵机药鴆杀后主的反应来看,作者借朱颜以自喻,表达江山易主的悲哀的可能性要更大一点。
历史的洪流裹挟这一切而来,它不为任何人停留。无数次的江山易主,山河变色,已经变成了天边的一缕云烟,历史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观历史潮起潮落,看天边云卷云舒。若是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相信李煜会成为一位风流俊朗如柳七的词人,但不经历春花秋月到国破家亡的转变,他或许写不出如此感慨至深的词句。生于帝王之家,养于妇人之手,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总体来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两种解释都有道理。
一、做为诗人,面对物是人非,感触而发,感叹岁月催人老,怀旧自伤,在情之中。
二、但做为一个被俘的亡国之君,有于心不甘,存复辟之心,而无复辟之力,借题抒发怨恨不满,所以招来杀身之祸,此说也可。
鉴于同意有人说,李煜天生并不适合称皇称帝,做一位高才华高情商的诗人更好,从这出发,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
在下从 另一角度来谈谈该如何作解"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之前先看看李煜的简历。
李煜,字重光(937——***8),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
交泰四年(961年),留旧都金陵监国。同年六月,中主李璟死后,即位金陵,开始了醉生梦生的十五年浮华生活。
开宝八年(***5),宋军攻到金陵城下,李后主肉袒纳降。次年白衣纱帽待罪明德楼下。宋太祖辱封其为"违命侯"。受尽凄凉,在囚禁中作词若干,流出后为宋太宗衔恨,赐药酒而死,年仅四十二岁。
国破家亡,子夭妻死,给词人予沉重打击。这期间的作品是他最深悲巨痛亦是最感人的篇章: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燕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垂泪。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衿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如上述词作所体现的,应该是追怀故国,痛念江山,抒写美好事物丧失后的切肤之痛。他以纯白描的手法,直抒内心的巨大悲痛,旧事新境贯穿融汇,用血泪写成不朽之章,于深切悲痛中有一种饱经惨切的人类之悲悯情怀,与后人时时共呜,读之若有一种历尽沧桑的悲天怜人的博大情怀。
问题:《虞美人》这首词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子到底该怎么解释? 千百年来的文坛学子们大都是将这句译为:“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都还存在,只是怀念它的人已经衰老”。殊不知已经严重曲解了作者的本意, 作者是暗指江山易主,社稷改姓
.....
题主的问题自己已经做了解答。李煜是亡国之君,据说这首虞美人正是导致其被害大导火索之一:
朱颜改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1、 是指人衰老?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简单来说可以用“物是人非”来解答。一般释义,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2、朱栏改?
雕栏玉砌应犹,只是朱颜改。朱颜如果说是雕栏的颜色改了,是不是也可以说得过去?
3、黍离之悲?
雕栏玉砌应犹,只是朱颜改。朱颜改是江山依旧,故国易主,是不是也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