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明代官帽有不少是用染成黑色的纱作的,所以也称“乌纱帽”。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革职的称“摘去乌纱帽”,这些说法就源于明代,其他朝代的官帽不限于黑色,“乌纱帽”是明代特有的。
谢谢邀请!据了解,南北朝时期,天子戴白纱帽,百姓戴杂色纱帽。历史发展,隋唐时期,多戴乌纱帽,样式也要正式多了。
明代开始把纱帽定为文武官员的礼帽。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官员上朝和办公的制服是头戴乌纱帽,身穿团领衫,束腰带。以后,有功名但未授官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乌纱帽变成了专门的官帽。“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了。
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东晋成帝时(公元334年),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到南朝刘宋时,有一位宗室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帽边的帽子,也叫“乌纱帽”。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这种帽子很快在民间流行,于是无论官民、不管贫富,都戴这种式样的帽子,只不过颜色不同而己。
官员的这种服饰在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如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曾做过知县的举人张静斋就是如此打扮:“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带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这便是当时官员的标准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