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形势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最著名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也就进入了春秋时期。这一时期诸侯王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局面,一些强大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近300年的春秋历史,大小兼并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众多分散的小诸侯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由于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基本上变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大国的天下了。战国中期以后,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纷纷称“王”,很多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情况,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战争更加频繁。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涌现出很多流传后世的典故,如三家分晋、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图穷匕见、纸上谈兵、鸡鸣狗盗等等。这些典故都讲了哪些故事呢?随便挑几个和大家探讨一下吧。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说的是在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此后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赵先灭掉了范、中行氏,后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不久,三家又将除曲沃和绛州以外的公室的土地也瓜分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顺水推舟,把韩赵魏三家正是封为诸侯,而这一年也被司马光认为是战国的开始。
围魏救赵
魏国自李悝变法后,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361年,惠王将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加紧了对韩、赵、宋、卫等国的进攻。而齐国由于齐威王的改革,也在这一时期强大起来。公元前354年,由于赵国将魏国的附庸国卫国夺走,魏国就起兵伐赵,派宋、卫联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次年破之。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前往救援。孙膑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魏国的精锐都在赵国,内部空虚,于是“引兵疾走大梁”,魏军只能回救本国,齐国军队乘其回援疲惫,“一举解赵之围”,在桂陵取得大胜,“擒庞涓”。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也是三十六计之一。
战国时期以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封三家以诸侯始,至秦始皇奋六世余烈建立大统一的大秦王朝止。战国时期因为诸侯众多,各国各自为政,也就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给各类人才实践才学、施展才能、展示才智、实现抱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充足的舞台,政治上多元多宗,思想上百家争鸣,文化上异彩纷呈,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改革家涌现非常集中且济济的一个时期。
典故从何而来,不就是人才身上的发生的故事吗!战国时期因此也是中国历史流传典故非常多的一个时期。
比如:吴起_杀妻求将,邹忌_鼓琴而相,孙膑_田忌***、围魏救赵,苏秦_悬梁刺股,范睢_远交近攻,聂政_白虹贯日,诸侯_朝秦暮楚,赵武灵王_胡服骑射,蔺相如_完璧归赵,廉颇_负荆请罪,冯湲_高枕无忧,赵国_利令智昏,赵奢_两强相遇勇者胜,赵括_纸上谈兵,孟尝君_毛遂自荐,鸡鸣狗盗,信陵君_窃符救赵,荆轲_图穷匕见。
只是看到题目,信手以呈,若***以时间细想,再进一步考证,战国典故远超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诸侯纷争、战火纷飞的乱世年代。
其间,也是中华文化思想飞速发展的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现象,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各自学说的代表性人物。
如创立儒家学说的孔子,墨家学说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及法家的韩非子等著名历史人物。
也出现了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像蔺相如智斗秦王,完壁归赵的故事。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兵败长平,被秦军歼灭40万人的***。还有孙膑帮助田忌,巧赢齐威王的田忌***的故事。
但其间还有许多名气不是很大的人,但却做了很了不起的事。
如发生在春秋时期,鲁国和齐国的一次战斗中。鲁庄公听从,一个叫曹刿的无名小辈的建议,却击败了齐国军队的故事。
当齐国***两次战鼓时,曹刿都没有让鲁庄公发兵迎敌。直到齐军击第三次战鼓时,才叫鲁庄公再击鼓发兵迎敌进而大胜齐军。
战后,鲁庄公究问原因时。曹刿讲出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著名论战。
主要意思就是讲,做事就要趁大家情绪高涨时,猛一发力做完才能容易成功。
给今天的我们一个重要的启事是,无论做什么事不要耍懒托延,要一鼓作气地认真的完成就容易成功。
徒木为信
战国初期,秦国在"战国七雄"中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
齐威王朝见了天王之后,楚、魏、赵、韩、燕五国推他为霸主。只有秦国被冷落在西方一隅,中原诸侯还是把它当作戎族(落后、不开放的蛮人)看待,没谁跟它来往。
此时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也确实比中原诸侯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紧邻的新兴强国,魏国就时不时欺负它一下,要么抢粮抢人;要么霸占一大片土地走。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后,决定实行改革,以增强国力。
他首先搜罗人才,就下了一道命令说:
"不论是本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有本事叫秦国富強起来,就重用他,封给他土地和户口。"
这么一来,不少有才干的人跑到秦国找出路,实现"小目标"去了。
鸡鸣狗盗。齐公子孟尝君田文到秦国出使被扣,其门客扮狗潜入秦王宫偷回本已献给秦王的白狐裘,将之献给秦王宠妃,孟尝君终被放回国。在回国途中,孟尝君经函谷关时天还未亮,按规定鸡鸣后才能开门。出函谷关即离开了秦国境,但此时后悔放孟尝君归国的秦王追兵正急驰追来,孟尝君一门客急切间学起鸡叫,致使附近村庄公鸡接二连三地跟着啼叫起来,守军听到鸡鸣即开了关门,孟尝君趁机过了函谷关。
移花接木。楚相春申君黄歇,先暗自娶了李园之妹,待她怀有身孕后,又将她献给不会生育的楚王,致使后来的楚王均成为春申君的后代。
毛遂自荐。由于秦国大军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公子平原君赵胜决定带20个门客出使楚国,当选好19人而最后一人难以确定时,毛遂站出做了自我推荐,平原君无奈带上了他。在楚国,当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迟迟难以确定时,毛遂闯入殿堂,一番话说动楚王出兵,邯郸之围遂解。
窃符救赵。秦军包围赵国都邯郸,赵国派使向魏国求援,魏公子信陵君使如姬盗取虎符,冒死指挥裹足不前的魏国十万援军发起进攻,与赵国军队里应外合,成功击败秦军,一举解了邯郸之围。
图穷匕见。燕国刺客荆轲向秦王嬴政展现地图,当地图打开到尽头时,露出匕首,荊柯立即抓起匕首刺向秦王,可惜武功太弱,数击不中,最终反被杀死。
围魏救赵。魏派大军进攻赵国,齐国田忌率军救赵,用孙膑计,齐军直扑兵力空虚的魏国都大梁(今开封),迫使魏国撤军,魏军撤至桂陵时被齐军击败。
完璧归赵。秦王表示用十五座城换取赵国从楚国得来的和氏璧,明知是坑的赵国不得不派蔺相如出使秦国。在秦国,蔺相如献璧后,发现秦王根本无意献城,即设法骗回和氏璧,又派人秘密送回赵国,终使秦王的诡计落空。
负荆请罪。赵国大将廉颇因对蔺相如位在其上不满,而想方设法为难蔺相如,身为上卿的蔺相如处处避让,当蔺相如身边之人无法容忍此事而想离开时,蔺相如才告诉他们:秦国现在不敢轻易进攻赵国,是害怕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二人闹起来,正好给秦国有机可乘。后来,这番话传到廉颇耳中,他不仅羞愧为分,还脱去上衣,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谢罪,请蔺相如用荆条责罚他,从而演出了一场《将相和》的大戏。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为增强赵国军队战斗力,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开了中国古代军事改革之先河。
1、指鹿为马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使用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2、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3、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4、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