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一向嫉恶如仇,心胸直爽。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东坡调任湖州,他也按照惯例,书写了谢恩奏章。就是他所写的奏章中的某个词,而得罪了一个御史,最终被送进御史台的监狱。~御史台监狱被称为“乌台”,所以这一***被称作“乌台诗案”。苏东坡后来逃过这一劫,是因为他写给弟弟的两首诀别诗的缘故。
事情是这样的:苏东坡被关到监狱中后,他的儿子每天都去监狱探望、送饭。苏东坡与儿子约定,平时只许送疏菜和肉,如果有坏消息,才能送鱼。有一次,他的儿子有事,便将送饭的任务交给了朋友,但忘记告诉朋友他和父亲的约定。而那一次他的朋友送的刚好是蒸鱼。
苏东坡见后大惊,知道自己可能凶多吉少。便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诗写得极为悲惨,但又不忘感谢皇恩浩荡!~因为按规定***写的任何东西,狱卒都要交给监狱最高层查阅。最终传到了皇帝手中,皇帝看后大为之感动,后来苏东坡得以***!
其实就是新旧二党激烈斗争。
苏轼在熙宁年间相继被旧党领袖张方平,司马光举荐为谏官,相继为新党所否(就是王安石)。谏官相当于皇帝身边的顾问,对皇帝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苏轼当时还是“小年轻”,斗争经验太少,容易被大佬们当作枪使。在苏轼被否谏官之后,苏轼相继给神宗上了二个折子,一是《谏买浙灯状》,说宫内买浙江宫灯太浪费钱,建议停止,祖宗认为很多,就从了;二是《上神宗皇帝书》,皇帝听取建议让苏轼异常感动,连忙上了第二封,这一封简单来说就是反对王安石变法。
这就是苏轼与王安石的主要矛盾,在王安石相继将张方平,司马光赶出京城后,苏轼没有大佬撑腰。
熙宁四年(公元 1071 年)苏轼被外任为官。
至元丰二年(公元 1079 年)其在湖州被以诗文罗织罪名所诬前,苏轼已经杭州、密州、徐州三地,且多有治绩。苏轼移知湖州,按照惯例需向朝廷上表以谢,其中有云“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而新党言官却以此为由、借题发挥,并向神宗弹劾苏轼。
其实在这之前,变法已经变味了。
熙宁七年(公元 1074 年),因多方压力且时值天象有异,神宗便命王安石修改新法,同时其自身也对新法产生怀疑,王安石只得请辞相位。
四月,王安石正式罢相,吕惠卿为参知政事,继续推行新法。但不料吕惠卿得用之后,吕惠卿擅改王安石已定之***,且吕想完全取代王安石。
熙宁八年(公元 1075 年),王安石再临相位。由于王安石生病,再加上熙宁九年(公元 1076 年)王安石爱子王雱又英年早逝,王安石心恢意冷,再次罢相,从此隐居金陵,直至去世。
乌台诗案”缘由
“乌台诗案”的出现其实和苏轼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苏轼一向嫉恶如仇,遇到不平时的事,他总是不吐不快。
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调任湖州。按照惯例,到任后,要写谢恩奏章。
问题就出在了这份奏章上,他写了这样的几句话:
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赔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里出现了“新进”这个词,这个词在当时指的是突然升迁的无能之辈。这样就得罪了那些“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