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陇望蜀这个成语中的"陇"指的是陕西的陇县,"蜀"指的是四川,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把身在陇县的人拟人化成了"陇",把身在四川的人拟人化成了"蜀",表示人们都渴望向往他们不在的地方。换句话说,得陇望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人,他们都追求着他们没有的东西,对于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渴望向往其他地方。因此,得陇望蜀这个成语并没有具体对应的动物。
故事的主角是曹操和司马懿。
宣帝司马懿跟随曹操去讨伐张鲁,对魏武帝曹操进言道:“刘备以欺诈和武力俘虏了刘璋,蜀人尚未归附就出兵远方去争夺江陵,这个机会不能错过。现在我们如果出兵到汉中显威,益州就会惊慌,趁机进兵、兵临城下,势必土崩瓦解。由此之势很容易建立功业。圣人不能违逆天时,也不能丧失时机。”魏武帝曹操说:“人就是苦于没有满足,已经得到了陇西,还想得到蜀。”最终没有听从宣帝司马懿的意见。
岑彭率领部队攻占了天水,公孙述派李育带领人马援救,驻守在上邽的刘秀留下盖延、耿弇在上邽县围攻李育,自己带领车驾往东回洛阳去了。
刘秀在给岑彭的诏书中说:“西城、上邽两座城池如果攻克,就可以带兵向南去进攻四川的公孙述贼众。
刘秀总是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炼为“得陇望蜀”。
得陇望蜀通常来说是指光武帝刘秀。
光武帝刘秀刚称帝时,天下尚未完全统一,隗嚣在陇右,公孙述在蜀中成都称帝。
建武五年四月,刘秀亲自率兵攻打隗嚣,在略阳大败隗嚣,刘秀的部将岑彭也攻下了天水郡,将隗嚣围困在西城。
不久,刘秀回到洛阳,临行前写信给岑彭,信中有这样一句“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曹操同样也有得陇望蜀的典故。
建安二十年,曹操占领了汉中。司马懿向对曹操进言道:“刘备以欺诈的手段占领了益州,蜀人尚未归附就出兵远方去争夺江陵,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现在我们趁胜出兵,益州就会惊慌势必土崩瓦解。”
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就没有听从司马懿的意见。
不过后来,曹操后悔了,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后汉书·岑彭传》八年,彭引兵从车驾破天水,与吴汉围隗嚣于西城。时公孙述将李育将兵救嚣,守上邽,帝留盖延、耿弇围之,而车驾东归。来彭书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建武八年的时候刘秀亲征隗嚣,因为颍川盗贼导致京师不稳,刘秀紧急回洛阳,而岑彭继续在陇右作战,刘秀跟他说,你拿下这两个城,就可以率军继续往南打蜀地,人心不足,已经平了陇右,又想要蜀地,每次发兵,头发都白了——这里刘秀是让岑彭继续进兵,“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有些自嘲的意思,表达的是他平了陇右,继续进兵蜀地的战略思想。
三国时期说这话的不是刘备而是曹操《晋书·帝纪第一》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
当时曹操打下汉中,司马懿谏言一鼓作气打下刘备的蜀地,而曹操的意思是人总是这么不知足,拿下了陇右,又想要蜀地,这是说司马懿太贪心了,刚拿下汉中就迫不及待想去打蜀地,曹操当时并不想打,和刘秀当时的战略考量是相反的。
喜欢就关注我哦!
得陇望蜀是形容一个人贪心不足满足的心态,类比到爱情中,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爱情就像是一座高山,当我们在攀爬时,常常会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渴望更高的高度,更美的风景。
我们不满足于已经拥有的,总是想要更多的爱情和更深的感情。
这种追求和向往,让我们不断努力,不断前行,也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经历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