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人,进士出身而有用兵之才,在川藏一带平叛屡建功勋,康熙末年授定西将军、兼理川陕总督,一意依附当时还是雍亲王的允禛。允禛篡位后,年羹尧备受宠信,累授川陕总督、太保、抚远大将军,爵封一等公。年羹尧又因妹妹是雍正暴君的妃子,开始居功自傲,暴君早就想杀一儆百,只是苦于没有借口。雍正三年(1724年)二月,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天文奇观,臣僚上表称贺,暴君特别注意年羹尧的奏表,并找到了“毛病”,一是字体潦草,二是将成语 “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此语意为终日勤慎,就是写倒了意思也不变。暴君可不管这些,认为年羹尧居功藐上,心怀不轨,那些对年羹尧有怨怼的人见皇上带了头,便群起而攻之,于是年羹尧被劾成九十二条大罪。暴君令年羹尧自裁,亲族、同党或斩首或流放或贬谪,凡是与他有一丝牵连的人统统受到处罚。
朝乾夕惕这个成语反过来用皇上如此生气的原因,它见证伴君如伴虎的真实事例。
朝乾夕惕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是自强不息,这里的惕字典是小心谨慎和疾速两层意思。
形成朝乾夕惕后,它的意思是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在今天看来,倒过来用和正用没什么分别,早和晚,晚和早一样意思。
在封建帝制度上,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别。
倒过来用出现在清朝雍正皇帝的大臣年羹尧送皇上的贺礼上。
由于雍正皇帝常以朝乾夕惕来警戒他自己,年羹尧以为是臣子,反过来用他的意思,你雍正为君为乾,我为臣时刻小心谨慎告戒自己,朝向皇上的你。
而年羹尧这样写变成了弄巧成拙,被雍正皇上大放厥词。
雍正把年羹尧的贺表递给了甄嬛,让她瞧上一瞧,甄嬛接过来,细细读罢之后,回禀道:“皇上,此表有大逆不道之言,皇上不宜过目!”
雍正愣了一下,问道:“怎么啦?”雍正接过来一看,原来年羹尧的折子不仅字迹潦草,而且还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
雍正勃然大怒,气的把贺表扔出去老远。
“朝乾夕惕”出自《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雍正是个文化人,自然知道典故,也知道其中含义,大意是君子勤勉,很少出差错,是赞美之辞。
然而,年羹尧却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眼尖的雍正一下子就发现了,按理说年羹尧平时做事十分谨慎,况且还有师爷把关,本不该犯如此低级错误。
是的!
年羹尧在西北骄横跋扈,全然不把大臣放在眼里,蒙古王子见了年羹尧,不能行普通礼节,而要行跪拜礼。
进京之时,官员出城十里迎接,还要跪倒行礼,年羹尧骑在马上,瞧都不瞧一眼,飘然而过。
后来,这些“事迹”传到了雍正的耳朵里,他十分生气,但依然有所克制,毕竟年羹尧是边疆大吏。
“朝乾夕惕”,怎么读?朝乾夕惕(zhāo qián xī tì)。它的意思是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但“夕阳朝乾”虽然含义和“朝乾夕惕”差不多,但理解角度不同,意思可就不大一样了。
“朝乾夕惕”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说人们要是白天始终很勤奋,到晚上又能严格要求自己,很警惕,那就不会有什么过失。后来固定“朝乾”和“夕惕”连用,形容一天到晚都很勤奋很谨慎。
其实,“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都可以理解为白天始终很勤奋,晚上我要好好反省自己,警惕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是我们正面理解的意思。但“夕阳朝乾”也可以理解为,我要晚上先想好,每天要有所警惕、有所防备,特别是白天去见皇上之前。如果这样想,可就犯大逆不道啦!
为什么雍正帝看到年羹尧写的“夕阳朝乾”后会勃然大怒呢?我想这是年羹尧的手误,但让雍正皇帝大为不快,引发了一系列事情的发生。这件事确实很有意思,让我们来看一下整个***经过。
话说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一,天上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现象。大臣们开始向皇帝上表祝贺,其实,就是借天象的机会讨好一下雍正皇帝,也是顺便联络一下君臣之间的情感。
驻守西北的封疆大臣年羹尧自然也不例外,也上了奏折,可年羹尧也许大意了,将奏折中的“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
上面说了“夕阳朝乾”的意思也可以说的过去。凭借着年羹尧功绩及地位,在皇帝也至于怎么样。
可令人惊呀的是雍正帝是勃然大怒,很快年羹尧被免职,调任为杭州将军。随后,跟风的大臣开始揭发年羹尧的各种罪行,年羹尧最后被定下了92项大罪,虽没有对其处以极刑,而是让他“狱中自裁”,结束自己的一生。
所以,看似一个简单的错字,却引来杀身之祸。当然,写错字只是一个引子,背后却是复杂的政治角力,皇帝想借机除掉心头大患年羹尧的一个借口而已。
那么雍正帝是怎么通过这件事大开杀戒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