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王氏伯仲唱和诗序》。[6]
班门弄斧意思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1]
班门弄斧是指在专业领域内向精通该领域的人炫耀自己的知识或技能,但往往只能在专业上拙劣地模仿别人。
这个成语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鲁国的孔子在赵国见到了木匠晏子做桌子,对晏子的技能非常赞赏。
但晏子在孔子旁边展示自己的工具和技能,显得非常拙劣,让孔子不禁感叹“班门弄斧”。
这个成语强调了在专业领域里虚张声势的危害,提醒人们要谦虚,尊重专业人士,虚心学习。
同时也表明了在与行家比较时不足之处,需要继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
班门弄斧是表示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自不量力的意思。
因为"班门"是指聚集在一起的同行,"斧"是指技能和本领,而"弄"则是指炫耀和卖弄,所以"班门弄斧"就是在行家面前炫耀自己的本领,表现出自己不懂规矩、自夸自大、没有自知之明,因此是一种毫无必要且容易掉价的行为。
此外,班门弄斧也可以引申为不懂情况就插嘴说话,办事不得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厌烦。
班门弄斧是形容在专业领域内自以为懂得很多而去向专家展示自己不够专业、不成熟的行为。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战国时期,孟子在越国时,有一次越国宰相郑子产宴请孟子,郑子产让其门生们为宾客展示自己的技艺,孟子的门徒因为没有学过宴会礼仪而表现得很幼稚,孟子就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这种自不量力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要避免自己因为自以为是而表现出班门弄斧的行为,要保持谦虚、虚心学习专业知识,避免无谓的自大。
班门弄斧是指一个人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或技能上与专家比较,显得不恰当或自不量力的行为。这个成语的来源,是说春秋时代的鲁国大夫子贡在鲁国门前展示自己的斧头,结果大家都看出来他的斧头并不比鲁国的铁匠做的更好。因此,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自命不凡,到了别人的地盘还想显示自己的能力,显得不太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