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吴国与楚国在柏举发生的一场战争。柏举之战是孙武在历史上唯一留下的带兵作战之纪录,也是战略上之经典之作。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强敌楚国,给楚国以巨大的创伤,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曾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在这场战争中可看出战争的起因都是君主无道而产生,楚平王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一家人,使之流亡于吴国,造下了楚国败亡之因,而日后继位之楚昭王更不修其德,任用奸臣,又长期欺压邻邦之小国,使得原本忠楚国之唐、蔡二国倒戈相向,因之楚国之拜可谓自食其果。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古代行军打战,好比双方下棋,往往是棋高一着者胜。正所谓“兵不厌诈”,行军打战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套路深,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结果。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例子不少,最精彩的却要数兵圣孙武带领的柏举之战。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公元前506年,晋国等诸侯国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会盟,共同商讨讨伐楚国。对此,楚国选择进攻蔡国,以此回应晋国等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在楚国进攻蔡国的时候,一直对虎视眈眈的吴国决定以救援蔡国为借口,以此发兵征讨楚国。公元前506年的冬天,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率领3万吴军进攻楚国。
在吴国大军出动后,蔡国、唐国也选择加入。在三国大军来到淮汭(今河南潢川,一说今安徽凤台)后,孙武挑选3千5百名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地穿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以南,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以此达到对楚国的战略奇袭。等到吴国大军突然深入到楚国腹地后,楚昭王自然非常慌张,于是调集了20万大军,派遣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等迎战吴军。吴国君臣见楚军主动出击,遂***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通过退避三舍来实现以逸待劳,以此实现对楚国大军的打击。
楚国大军在遭遇失利后,选择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一说湖北汉川)列阵,准备再战。在两军对阵之际,吴王阖闾的胞弟夫概率领自己的5千前锋部队,直闯楚营。果然楚军一触即溃,很快就被吴军击溃。在这之后,孙武指挥部队乘胜追击,迅速将沈尹戍部包围。最后沈尹戍见大势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回报楚王。在此基础上,楚昭王因为楚军的节节败溃,率先从楚国都城逃离。由此,吴军于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农历11月29日攻入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北)。
柏举之战是春秋后期时吴、楚两国发生的一场战役;是公元前506年,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在战争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而取胜。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
此次战争,吴王阖闾亲自指挥,参加决策的还有历史上有名的伍子胥和孙武。伍子胥和孙武是好友,深知孙武的军事才能,伍子胥的七次推荐,孙武向吴王阖闾敬献《孙子兵法》十三篇,吴王阖闾才重用孙武。以此战役也充分体现了孙子兵法的思想。
一是伐交思想
《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柏举之战前,吴国早已联合了晋国和秦国,让他们分散了楚国大部分兵力,是楚国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
二是袭扰战术
吴王阖闾***纳了伍子胥的建议:将吴军分成三军,每次用一军去袭扰楚国边境。用这种方法疲惫楚军,消耗楚国实力,使楚军疲于奔命,士气沮丧,为大规模攻楚创造了条件。共袭扰了楚军六年,使楚军大为疲惫,同时吴军对楚军更加了解为日后对抗楚军奠定了基础。
三是兵贵神速
孙子曰: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吴军趁楚国连年作战极度疲惫,北部边境薄弱之隙,利用蔡、唐军队做先导,迅速通过楚国北部的大遂、直辕、冥阨三关要隘,直向汉水挺进。吴军面对楚军的主动进攻,佯退诱敌,避实击虚,三战三捷,为柏举之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四是背水一战
孙子曰: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孙子曰:上下同欲者,胜。吴王阖闾率三万吴军深入楚国腹地,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