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随着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映,不仅带起纪录片的热潮,也将大众的视线聚焦到了,这些貌似普通却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工作者的身上。
在纪录片中,他们再次恢复文物原貌的技艺,往往引起剧烈反响,但是文物修复,却也面临后继无人、每年依旧有大量文物因为无法及时修复而损坏。并且这样的状况,同样存在于国内大批古画上。
然而“国内真正具有古画修复级别的,却不到100人,而现存古籍古画,依靠现在中国现有工作人员,恐怕几十年都修不完。
据了解,全国近3000家图书馆收藏的古籍藏量超过5000万册,其中三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但专业的修复人员却不到100人,这也是目前修复工作,所面临的巨大困境。
我们知道,既然是文物,当然了,修复者的条件也是很严格的,首先修复文物的人,不仅“会修古画的人,首先要会画画,山水、人物、花鸟、书法都得精通,同时还要会修复、装裱,还得经过多年的磨练,才敢下手。
更为难得的是,一位合格的古书画修复师,还需要高超的书画功底和对古纸古画的知识积累,山水、人物、花鸟、书法样样精通,才能顺利地完成全色接笔,补得与原画天衣无缝。没有数十年的钻研和积累,是无法实现的。
我是做书画营销的,最近几年的书画市场特别的乱。书画价格的水分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早就没有人静下心来做研究了。书画修复是一件费时费力又不出成果的工作,如果没有***部门的介入和支持,是很难维持从业者生计的。
就拿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一幅明代大画家的作品***设市场价为100万,如果出现破损,修复的最低成本也要在数万元以上。而就算成功修复也不会使作品回到100万的价格,有可能会折成50万甚至更低的价格!
何况就算是古代书画没有破损,面对急功近利的现代作品,价格和拍卖上也是一个大问题。现如今,就算是一个不怎么知名的小画家。动辄数万元一平尺,一幅画数十万上百万。谁还会去关注古书画的死活。
由国家权威台视台,牵头并以此为平台,协国家文博文物鉴定专家,本着以保护,传承,发展,宏扬,普及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为天下藏友鉴宝,是一件,利国,利民,上应天意,下顺民心,的一大善举。
但如何把初衷贯切始终?切忌伪专家,北斗,烂戏子,出现于中,混淆视听,从中鱼利,借水洗船,中饱私囊,使天下藏友重树信心,把天下收藏这把火烧旺,才是我们应该希望的,不是吗?
本人从事民间书画的装裱与修复包括新画作旧三十余年,根本无法统计具体修复过哪些古旧字画(大小几千件随便有),对于修复字画这项工作有非常深的体会,非常艰辛,不光要有全面修养(本人爱好极广,动静皆宜,属于门门懂、样样瘟人才)更重要的是敬业精神。每一幅病害字画的状况不同,所耗费的精力不同,常常整得腰酸背疼。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吃不消,付出太多回报却不一定高。民间修复字画很难有科学合理的像医院那样的收费标准,虽然修复字画与外科医生差不多的作用。国家级的文博单位可以不计成本的去做。看过几期《我在故宫修文物》,里面介绍的专家与我修复字画的方式程序几乎一样,但人家是专家有权威性。
现在青年人学字画修复的太少,因为热融胶机裱太流行了,全手工装裱新字画已经费时费力,谁还有耐心用慢长时间来修复古旧字画。连我这个老头都基本退出改来玩头条了。现在全国的书画家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作品,几十年后都成为“古旧”字画,其中总会有些会成文物,因此修复字画永远都会继续要有人来参与的,任重道远。
下图是我的工作照随拍,从事几十年自己很少拍工作照。
这个上联说的意思是锅如果漏了,就会漏干,如果船漏了,水就会灌满,这个很好理解,这对联也出的很巧妙,这个我感觉不难对,这都是我们平常能遇到的现象。要领是两个“漏”字重复,一“干”一“满”成对比。
锅底漏干船漏满
衣服洗净水洗脏
下联:风吹灯熄火吹燃!这个灯是古代的油灯。这个对联是有故事的。这个故事是我听我父亲讲的:在古时候有个知府在上任途中晚上他所乘坐的官船停靠两边,他坐在甲板上纳凉隐约听到有人在喊:锅底漏干船漏满!的上联,持续很久,这个知府很纳闷就问船夫是怎么回事?船夫说是很多年前一个秀才被一个老船工考教的一副对联当时秀才答不上郁郁寡欢不久死去下联一直未对上几乎成绝对了,知府听完陷入沉思,这时一阵风吹过把油灯吹灭了,船工急忙用火褶子把油灯点燃,知府看到灵机一动脱口而出:风吹灯熄火吹燃!顿时那个死去秀才的悬念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