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火打劫是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趁火打劫之计的使用,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趁火打劫之计的特点,就是利用时机,果断地打击对方。
而此计延伸到现代社会的商战之中,更是被多次巧妙利用,甚至曾造成了巨大的金融危机。
趁热打铁 趁:利用机会。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希望可以帮到你
***加载中...
关注看鉴君,更多短***给你好看哦~
看鉴君讲一下趁火打劫在三十六计的经典案例,同时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
“趁火打劫”中的这把火原来是一个和尚放的,而打劫者,竟然是一只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趁火打劫,其字面意思是趁别人家里发生火灾,一片混乱,去抢劫别人的财务。这个成语来源于我们熟悉的《西游记》。《西游记》第十六回:“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在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中,观音院方丈见到唐僧的锦襕袈裟,立刻生出邪念。深夜,方丈火烧唐僧师徒,妄图将袈裟占为己有。可万万没想到,孙悟空改变了大火方向。整个观音院差点毁于火海。凶猛的火势,惊醒了不远处黑风洞中的黑熊怪。这个妖怪与方丈素有交情,便连忙赶去救火。然而,方丈的房间里佛门至宝袈裟的霞光,让黑熊怪放弃了救火的想法。趁乱,黑熊怪偷走袈裟,驾着黑云,赶紧回到了自己的山洞。
成语出自于明代***,但趁火打劫的兵法思想早在春秋时期就产生了。《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说:“兵者,诡道也。利而诱之,乱而取之。”这其中的“乱而取之”就是“趁火打劫”的雏形。相较于趁火打劫成语的贬义,“乱而取之”则是积极进攻。战争,本来是诡诈之术。敌人混乱的时候,正是进攻的最好时机。
都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而事实上,吴越生死一战中,最重要的是勾践选对了时机。尝尽胜利甜头的吴国君主夫差,荒淫无度,***贤臣,使得朝堂混乱。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而此时,吴王夫差不顾国内的混乱局势,调集精兵北上会盟。勾践知道,这是他一雪前耻的最好机会,立马调集军队,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就如俎上鱼肉,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而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
“趁火打劫”计策的核心思想在于抓住对手犯错误的时机,果断出击,谋求扩大自身利益,乃至将对手彻底击垮。
趁火打劫_成语解释
【拼音】:chèn huǒ dǎ jié
【释义】:趁:乘机。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云步,经转山洞而去。”
【例句】:等警察赶到时,那几个~的流氓早已逃走了。
历史典故:
勾践趁乱灭吴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奢侈, 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越王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