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论语·卫灵公》。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这个成语故事涉及到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您听到一个正确的道理,应该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如果你的父亲或兄长还活着,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然后再去行动。但是,如果你听到一个正确的道理,而你的父亲或兄长已经去世了,那么你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做。”
这个故事强调了在面对正确的事情时,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是退缩或推让。这也是“当仁不让”这个成语的含义。它表达了一种勇于担当、敢于行动的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当仁不让于师是指在面对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时,应该毫不犹豫地让位给他们,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和敬意。这句话强调了对师长、长辈或有才能的人的尊重和敬仰,同时也体现了谦虚、谦让的品质。
它告诉我们要虚心学习,不断进取,不因自己的一点成就而自满,要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向他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
“当仁不让于师”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在面对老师时,应该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这句话的出处是孔子的名言“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因此“当仁不让于师”也成为一种表达对老师尊敬和敬业精神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