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是指非常精确的意思,形容事情达到极致,像一种完美的境界。这个说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不少文学家用来比喻文章写得精妙绝伦,表达得深入到根本。
在战国时期,荀子曾拿“入木三分”来形容语言精准、把握深刻:“言之有物,而行之以礼,礼者入木三分,而不至于犯也”。
随着历史的发展,入木三分被广泛使用,引申出多种比喻含义,比如形容技艺高超、功夫精湛;形容理解深刻、分析精准;形容做事认真、细致周全等。
入木三分:【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这则成语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其自身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入木三分」原指刀割入木头三分之一的深度,用来形容刻画事物非常细致入微。这个成语后来也引申为形容对事物研究、描绘的程度非常深入,准确性极高。
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张伯英的木匠,他在做木雕时非常用心,经常把刻刀“入木三分”,将木头雕刻地非常精细。有一次,张伯英给人雕刻了一块木制屏风,屏风上的花纹深入、细致,栩栩如生。这件作品传为佳话,人们开始用“入木三分”来形容有关于雕刻或刻画方面的事物非常精准、细致。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非常有笔力;现在多比喻分析问题、写文章或说话的内容很深刻。
入木三分的出处
成语出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原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现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刻画很深刻。出自唐·张怀瓘《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典故出自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入木三分原意是形容书法刚劲有力,写在木板上的字,削开木板,墨汁三分深透入木板中。后来入木三分也用比喻对文章或事物的见解深刻,透彻。此成语来源于唐朝张环權的《书断.王羲之》,原文:“王羲之书祝板,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释义: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削开木板,发理字迹的墨计透入木板有三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