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的意思和典故,耳濡目染的意思和典故

tamoadmin 成语查询 2024-11-04 4 0

晋朝时期有什么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分享?

你好,我是隔壁狐狸小姨,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晋朝时期有什么神话故事或者明天故事?这边给你推荐一个故事,叫《烂柯人》

晋代有个王质的樵夫砍柴的时候到了山中,看到有几位童子有的在下棋,王质就到近前去听。童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 ,他吞下了那东西以后,竟然不觉得饥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时,那木头的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人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去世了,才知道他在山中一时,人间已经过了百年。

耳濡目染的意思和典故,耳濡目染的意思和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人家用这个故事来表达世事无常,变化极快。后刘禹锡有诗云:“怀旧空吟闻笛赋,稻香翻似烂柯人。”

关于晋朝的历史记载很好记录,因为晋朝纯在的时间就比较短,加上政治方面的影响,所以关于晋朝的一些历史、传说、以及民间故事也就很少的记录下来,但不是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传说就是两晋时期的作品。

民间故事我到时知道一个,也是前些天从网上看到的:周处处三害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东晋时期的,讲述的是在一个村庄里,当地的人们把周处、老虎和蛟龙成为三害,事情曲折就传到了周处那里,他听后自己也反思了好久,觉得羞愧难当,对不起老百姓,后来杀了老虎宰了蛟龙,自己也从军。后来战死杀场的故事。

耳濡目染的意思和典故,耳濡目染的意思和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最有名的民间故事,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发生晋朝的。

晋代会稽郡上虞县祝家有一女名叫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会稽城(绍兴)游学,途中遇到一同前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过世。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其后坟中冒出一对彩蝶,双双飞去离开了尘世。

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只是人们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晋朝罢了。

耳濡目染的意思和典故,耳濡目染的意思和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年男子惦着脚,双手扶在木门上,慢慢推开门,只留出一条小缝。只见,房间内水雾弥漫,洁白的柔背上,附在上面的水珠晶莹透亮。突然“噗嗤”一声,男子跌倒在地,脸上的汗不断地冒,他脸色惨白。

桓温是东晋时期有名的大权臣,高居大司马一职,掌管天下兵马大权。一天,他府上来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尼姑,说是来借宿化缘。桓温并不是佛***,完全有理由拒绝。但面对美丽女子的请求,他终究不忍拒绝。

在桓府一连住了好几天,久而久之,桓温发现这尼姑有个怪癖。每天一到中午,必是锁在房间里头,不知道要干嘛。

出于好奇,桓温偷偷潜到尼姑住处,只听里头传来哗啦水声。桓温推开门,通过一条门缝。发现尼姑正在洗澡,正当他看得正起劲。却见尼姑,拿起一把尖刀,剖开肚子。然后从里头依次取出心、肝、脾、胃等内脏。接着依次,将它们放入木桶里头,一副一副地仔细清洗。

看到这,桓温吓得脸色惨白,跌倒在地上。尼姑听得到声音,从容不迫收拾内脏。桓温拍了拍灰尘,从地上站起来。准备离开,谁知刚一迈开步子,就僵在原地。

尼姑白衣飘飘,身形如常,正挡在桓温面前。正色说道“你若对君上(指晋明帝司马绍)有任何逾越之举,那么下场就如今天你所看到的那样。”说完,尼姑便不知所踪。

此后,桓温牢记警告终其一生,始终恪守为臣之道,对司马氏忠心耿耿。

晋代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卷十一》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汉武时苍梧贾雍为豫章太守,有神术。

出界讨贼,为贼所杀,失头,上马回营中,咸走来视雍。

雍胸中语曰:“战不利,为贼所伤。诸君视有头佳乎?无头佳乎?”

吏涕泣曰:“有头佳。”雍曰:“不然。无头亦佳。”言毕,遂死。

这个头颅被砍掉却仍然能用胸腔讲话的豫章太守(相当于今天江西省一个地级市的书记)居然对属下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你们看看我,是当初有脑袋的时候好些呢,还是现在没有脑袋这个样子好呢?”

属下感念贾雍昔日的恩德,哭着回答说:“还是大人您有脑袋的时候好啊。”

而贾雍居然否定了这个答案,坦然赴死了。

这个故事不仅能够反映东晋时原始道家学派对‘长生不死’的积极追求,也能够证明当时民间已经隐约开始了一场形而上学的思辨:

古人年少有志报国的典故?

陆游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官员,同他交往的也都是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些人常在陆家谈论国家兴亡,民族灭亡的大事,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大骂,怒发冲冠,有的义愤填膺,怆然涕下。

少年陆游看到这些景象,深深地被父辈们的爱国***所感染。

自幼勤奋好学,特别注重攻读兵书,学练剑术。

每当父亲同那些友人学者秉烛夜谈时,都是小陆游增长见识的好机会。

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凝神倾听,铭记心坎。

这种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陆游很早就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