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行赏意思,论功行赏意思解释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11-02 5 0

论功行赏是何意?出自哪?

论功行赏(拼音:lùn gōng xíng shǎ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韩非《韩非子·八说》。

“论功行赏”指依据功绩的大小,给与赏赐;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含褒义。

古代打仗战场上论功行赏,将军是怎么确定每个士兵杀了多少敌人来进行赏赐的?

阅读古代战争时书,你会看到战争的血腥味,这种血腥味一直流传道现代战争。

论功行赏意思,论功行赏意思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打仗将军一定会鼓励自己的士兵英勇杀敌勇往直前,“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了给英勇善战的士兵应有的奖励,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对一个士兵的奖赏的凭据是你打打完仗,向自己的上级军官交出多少个头颅。这些就被军中的主簿勘察后记在账上。后来杀敌后把头颅割下别在腰上行走不便,不利于继续战斗,就有将军给每一个士兵发一个皮囊,作战时杀死了敌人就把耳朵割下来,战后清点耳朵来记功。后来发现打仗时杀死了敌人把头颅割下,把耳朵割下是很费事的,而且影响继续作战,等打完仗回来,发现自己都不知道那个敌人是自己杀死的。为了抢割头颅自己的人开始打了起来。这时的将军会按照部队作战队形划分的小分队,打扫战场时把没有割下来的头颅交给队长上报集体战功,领集体奖励。

那时候的军队对战功有严格的规定和纪律处分,对虚报战功者杀无赦。敌人战死了多少,军中主薄都有详细的记载,必须与个人和小集体的数量对起来。没有人敢拿自己的生命冒功。那是军队里有监军,监军是为皇帝工作,不受将军的制约。将军要想上报军功首先要过监军这一关。古代军队里的将军和监军是互相之约的关系。

当然杀敌数量肯定有误差,奖赏肯定有不公平之处,这也是没有办法做到公平。具体原因只有一个战争是残酷的,战场是复杂的,作为今天的人们只要知道这么回事就行了,你或专家想要调查出具体哪一个战役确切死了多少人是太难了,根本没有准数。

论功行赏意思,论功行赏意思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时一般是用首级来记功的。这是从秦商鞅变法留下来的办法。

商鞅变法设二十级军功爵。得军功爵的办法就是在战场上获取对方的人头。因与级别相关,被称为首级。

在现今考古发现的秦时竹简中,就记载有秦军士兵因偷盗首级打官司的事情。

论功行赏意思,论功行赏意思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战斗中割首级会耽误事,因此有的将领会在战斗前发布命令,不让割首级,奖赏另算的方法。比如尔朱荣破葛荣的战役等等。

也有用割下来的敌人的鼻子和耳朵记功的。比如蒙古军与欧洲联军一战,光耳朵就割了七个皮袋。日本在朝鲜之战中,割下来的鼻子在日本建了个鼻塚。

但中国还是以割首级为主。直到满清末年也是如此。比如在中法战争中,台湾之战,两支清军对抗法军。前一支小胜,正在追击。得知后一支清军到来后,不但不参战,还割下来阵亡法军的首级去上司处报功。当时勃然大怒,两支清***拼,倒便宜了法军。

到了现代,从古代延续下来的割首级记功的办法已经废弃了。

已经连续回答了几十个答案了,全部是用手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请大家关注我,留下你的宝贵意见。


论功行赏的成语故事?

论功行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根据功劳给予相应的奖赏。以下是与论功行赏相关的故事:

故事一:汉高祖刘邦封赏三英: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做刘邦封赏三英。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他领导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的暴政。在建立新朝之后,刘邦非常重视功勋和忠诚的人,并根据他们的贡献来进行赏赐。有一次,他召集了三位功勋卓著的将领:韩信、彭越和英布。刘邦让他们各自选择自己的封号和赏赐,他们都谦虚地推辞了。刘邦看出他们之间的竞争心理,于是提出了“论功行赏”这个意思,表示他会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适当的奖励。最终,韩信被封为汉王,彭越被封为齐王,英布被封为魏王,他们得到了他们应得的封号和赏赐。

这个故事表明了在刘邦治下,他通过公正地评估每个人的贡献,将封号和奖赏授予他们,这就是“论功行赏”的原则。

【成语故事】西汉初年,汉王刘邦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当上皇帝,他开始封赏有功的文臣武将,可大臣们互不相让,均想得到首功。刘邦只好让大臣们不说自己推荐别人得首功,他们推荐萧何排第一,曹参排第二,然后按各自的军功等级进行封赏。

【出处】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  《韩非子·八说》

【解释】论:按照。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按功劳大小给予奖赏

【近义词】赏罚分明、计功行赏

【相反词】赏罚不明

【成语造句】

◎ 论功行赏,根据"效力"的多少予以酬报,是成吉思汗分封功臣的第一个原则。

◎ 李渊的滥封其最大的弊病是背离了论功行赏原则,变成了论亲行赏,这就破坏了他晋阳首义时制定的军功政策。

【典故】

公元前202 年,刘邦最终打败项羽,一统天下。他登基称帝,建立了西汉***,即历史上有名的汉高祖。

汉高祖称帝后,觉得以前的部下浴血疆场,兢兢业业,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于是他决定要评定诸位大臣们的功绩大小,然后再给予封官和赏赐。


故事一:《刘备论功行赏》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人物,他是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中的大哥。在刘备建立蜀汉***之前,他曾经在刘表的势力范围内做官。有一次,刘备在刘表的军队中立下了大功,但刘表却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奖赏。
刘备感到非常失望,但他并没有表现出不满,而是默默地离开了刘表的势力范围。后来,刘备在蜀地建立了自己的***,并成为了蜀汉的皇帝。
刘备建立***后,他非常重视奖赏和尊重功臣。他曾经说过:“论功行赏,是为了激励将士们的斗志和士气。”因此,他制定了一系列公正合理的奖赏制度,并且按照功绩大小给予将士们相应的封赏和待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应该懂得论功行赏,公正地对待和奖励那些为国家和组织做出贡献的人,这样可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为国家和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
故事二:《赵匡胤论功行赏》
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北宋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建立宋朝之前曾经在后梁朝的军队中做官。有一次,赵匡胤在后梁朝的军队中立下了大功,但后梁朝的皇帝却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奖赏。
赵匡胤感到非常失望,但他并没有表现出不满,而是默默地离开了后梁朝的势力范围。后来,赵匡胤联合其他反对后梁朝的势力,成功地推翻了后梁朝的统治,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他非常重视奖赏和尊重功臣。他曾经说过:“论功行赏,是为了激励将士们的斗志和士气。”因此,他制定了一系列公正合理的奖赏制度,并且按照功绩大小给予将士们相应的封赏和待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应该懂得论功行赏,公正地对待和奖励那些为国家和组织做出贡献的人,这样可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为国家和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功行赏(拼音:lùn gōng xíng shǎ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韩非《韩非子·八说》。

其成语故事有: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二十五》:“率步骑二万袭乐都。秃发武台凭城距守,炽磐攻之,一旬而克。遂入乐都,论功行赏各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