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此前,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虽然争夺皇位的斗争也很激烈,但基本上控制在规则以内。
总的来说,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各施手段,拉帮结派,以朝堂为战场,试图从政治上打到对方,让最高裁决者唐高祖李渊心甘情愿的支持自己当皇位继承人。
对于李渊来说,两个儿子的争端也有助于他坐稳皇位,皇帝就喜欢搞平衡那一套,而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线恰恰就是李渊放弃了平衡,放弃了李世民。
从而逼得李世民不得不铤而走险,在玄武门之前的几个月里,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了李渊做出的决定,并且李建成的策略让李世民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机,具体大概有三点:
根据《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武德九年六月,李建成邀请李世民赴宴,并在宴席上准备用酒毒死李世民:
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
两人此前虽然拼得你死我活,都恨不得对方马上就死,但都比较克制,只是从政治上攻击对方,还从没有直接要搞死对手的事例。
即使都知道对方获胜后自己的下场不太好,但在李渊和群臣的目光下竞争,总归还是要讲规矩,没有谁喜欢阴狠残暴的太子,李建成的这次行动算是彻底拉低了争斗的最下限。
在李建成毒杀李世民未果后,李渊仅仅只是批评了李建成几句,然后就找李世民谈话,明确告诉李世民,不会让李世民继承皇位:
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
要说“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确实是不太好回答。笔者经过反复思量,认为刘文静之死或许是“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当然了,这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在没人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抛出来,就当做抛砖引玉吧。
在唐初的功臣中,无论是从资历还是功绩,刘文静都在裴寂之上。可是唐朝建立后,裴寂的地位却扶摇直上,位居刘文静之上,这就使得刘文静很不满。而且,裴寂利用李渊的宠信,不断在政治上打压刘文静,终于,刘文静爆发了。
话说在某一晚,刘文静在家中与兄弟饮酒,酒后发狂拔刀砍斫厅柱,称定要斩杀裴寂。没想到酒后的失言却被一个失宠的小妾告发。虽经刘文静抗辩和李世民力保,但刘文静仍然被李渊以谋反为名处死。
从表面上看,刘文静之死是其自身嫌功大赏薄,有怨望之心,触犯了李渊的忌讳。再加上裴寂推波助澜才被杀。但实际上,这是李渊为了化解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即将发生的争斗而***取的釜底抽薪之计,当然了,抽的自然是李世民这口锅下面的柴火。
李渊自起兵反隋以来,军功之大无人能超过李世民,而作为太子的李建成按照礼制必须要待在长安,这就极大地影响了李建成的功业。如果说李世民是个安分守己的王爷那也就罢了,可恰恰相反,李世民利用出征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幕府,把很多猛将纷纷收入帐下,***以时日,李世民羽翼丰满,李建成是根本控制不住他的。
早在晋阳之时,刘文静就和李世民关系最好,据《新唐书 刘文静传》记载:
既又见秦王,谓寂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大祖之徒欤!
由此可见,刘文静对李世民的期许是刘邦和曹操一流的人物,评价不可谓不高!
在唐朝未建立之时,刘文静对李世民的评价再高,大家也就姑妄听之罢了,可是随着唐朝的建立,这个评价就有很大的问题,这就是不甘于臣服的一种表现!
李世民对刘文静也抱有极大的好感,每逢出征,总是和刘文静同行,这就引起了李渊极大地怀疑。李世民在外掌军,刘文静在内呼应,如果将来自己有一天驾崩,这天下还能是李建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