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然起敬的典故,肃然起敬的典故原文

tamoadmin 成语查询 2024-10-31 5 0

沃克医生肃然起敬***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沃克医生》是由英国***家毛姆创作的一部***,它***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在***中,毛姆并没有直接描写沃克医生的外貌和性格,在故事中他更多地通过其他人的言谈与行为来展现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肃然起敬典故?

「肃然起敬」之典源,提供参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中或有堕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肃然起敬的典故,肃然起敬的典故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肃然生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同“肃然起敬”。出自:宋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鲁直专学子美,然子美诗读之使人凛然兴起,肃然生敬。”近义词有:肃然起敬、竦然起敬,肃然生敬是中性成语,可作谓语、定语;指尊敬的心情。

肃然生敬的详细解释:

成语名称:肃然生敬(sù rán shēng jìng)

肃然起敬的典故,肃然起敬的典故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语释义: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同“肃然起敬”。

成语出处:宋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鲁直专学子美,然子

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由于受感动而产生的恭敬和钦佩。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肃然起敬的典故,肃然起敬的典故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陆游《记梦》诗:“夜梦有客短褐袍,示我文章杂诗骚……肃然起敬竖发毛,伏读百过声嘈嘈。”

《东周列国志》一○○回:“〔辛垣〕衍举眼观看仲连,神清骨爽,飘飘乎有神仙之度,不觉肃然起敬。”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我第一次所经历的是在一个忘了名目的会场上,看见一位头包白纱布,用无锡腔讲演排满的英勇的青年,不觉肃然起敬。”

三国时期有哪些令人肃然起敬或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三国的历史中,有着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武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刘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曹操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然而触动我颇深的却是发生在张昭身上的一个故事,也许它不为后人所熟知,但它的确彰显了一个忠臣和严父对孩子的微妙感情。

众所周知,张昭于孙权而言,是有着多重身份的,不仅是师和臣,也算得上是‘仲父’。既有托孤之责,又有辅弼之功,所以在孙权即位初,吴国***认为这个相位非张昭莫属。然而孙权力排众议,启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孙邵。直到死,张昭也未能登上相位,这似乎有些‘李广难封’的悲哀。

孙权是个大权独揽的强势君主,他需要的臣子是:该说话时你就说,不该说时你就闭嘴的“柔臣”,而反观张昭“每朝见,辞气壮丽,义形于色,直言通旨”,孙权在他面前总是‘不敢妄之’,得不到自由。很明显,这与孙权的需要是背道而驰的。再加上孙权对张昭的忌惮和猜疑,使得他对自己的这个‘亲人’很不友好。

即使如此,张昭在劝谏孙权时,仍体现出了一种令人感动的亲人般的关怀,他多次苦口婆心地孙权说:“你呀,就是你母亲和兄长托付给我照顾的,我必须得管教你”,虽然这种‘长者管教语气’的态度于孙权看来,就是倚老卖老甚至‘目无君上’的行为,但于张昭和我们读史者来说确是深有感触的。

当孙权差点拔刀指着张昭的时候,他当时愕然地看着这个曾经由自己一手扶持、教诲、待之如子的少年。此情此景,张昭的内心会是多么的痛苦和伤心,而我们也当为张公撒一把热泪。

一则是曹操的一句话: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故事背景是这样的,诸侯会盟,共同讨伐董卓,结果十几万大军到了酸枣(地名)就不走了,天天喝酒作乐,不思进取。曹操很生气,但因为他的军队人数少,没人搭理他,曹操和袁绍也发生分歧。

曹操在给袁绍的回复中说:董卓的罪行,天下人尽皆知,所以我们诸侯兴义举,号召大家一起讨伐董卓,结果应者云集,这正是因为义之所在。现在皇帝弱小,被奸臣控制,但还不至于亡国,然而一旦天下有变,谁能天下重新安定呢?你们不愿意向前,那我就独自向西进攻(攻打董卓)。

曹操也确实如他所言,率军攻打董卓,结果差点死于徐荣之手。

另一则是太史慈的临终遗言: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意思是大丈夫生在世间,就该带七尺长剑,登坛拜将,但结果自己的志向未能达成就死了,太遗憾了。

太史慈是东吴名将,原为刘瑶部下,后来被孙策收降,成为孙策手下的大将,帮助孙氏扫平江东,孙策死后,孙权委托太史慈管理南部事务,本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却英年早死,40岁便死了,所以他留下了这句话。

到了《三国演义》中,这句话变成了: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多了一个乱世,也更有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