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起鹘落最佳数字,兔起鹘落的生肖

tamoadmin 成语查询 2024-10-31 4 0

怎样理解书法运笔的“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它对学习提高书法水平有多大帮助?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语最早是南宋的姜夔在《续书谱》中记载:

“翟伯寿问于米老(米芾)曰:‘书法当如何?’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

明代丰坊《书诀》云:

无锤不缩,无往不收,则如屋漏痕;言不露圭角也。”

明代的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也云:

兔起鹘落最佳数字,兔起鹘落的生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米海岳(米芾)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

沈伊默在《书***丛》中说:

我们知道,点画要有力,笔的出入都必须取逆势,相反适可相成,所以必须用藏锋。故下面接着说:‘欲左先右,至问左亦尔。’这与转笔的左右回顾是一致的,自来书家要用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笔法,就是这个缘故。无论篆、隶、楷、行、草,都须如此。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是指写竖的时候,至笔画末端终结的时候,应该将笔锋回缩;写横至笔画末端终结的时候,要将笔锋向左回收,使得起笔与收笔要前后照应,这样就能做到“起处逆,收处蓄”。

我们写字运笔的时候,笔势要有来有往,有去有回,有放有收,这样能够使得用笔含蓄而气韵生动。

兔起鹘落最佳数字,兔起鹘落的生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记得有一次在电视寻宝鉴赏节目中,有一个人拿了一幅启功先生的字来让专家鉴定一下。结果专家经过鉴定,就说这幅字是赝品,为什么呢?就是看用笔,有的点画用笔,一笔尽出,毫不含蓄。而实际的启功先生的用笔就是“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不会一笔尽出,即使至笔画终了的地方依然收得住。

启功先生的字用笔很讲究笔势,点画收笔与下一笔之起笔必有呼应。而我们来看米芾的字,也是如此,笔势连贯,一气呵成,中间不会产生笔势的中断。上图是米芾难得的大字行书《虹县帖》,图中红线圈出的笔画末端,我们发现虽然最后一笔虽然有很强的势,但最后都能收住。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主要是告诉我们,临帖的时候,或者自己运笔书写的时候,要注意笔势的问题,笔势要连贯、有呼应,笔断意连,笔势连绵。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观察的更加细致,也提供了我们观察古人用笔的方法。

兔起鹘落最佳数字,兔起鹘落的生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是指在收笔时笔画末端要有收锋和回缩,使笔画气势含而不露,露而不泄

这一点与中国书法哲学观一脉相承,表现内敛、温文尔雅的文人气度。

“无垂不缩”很好理解,指的是竖画的垂露竖,写法是逆锋起笔直下,至收笔时回锋按原路线稍稍回缩,出现一个漂亮的垂垂欲滴的露珠,这就是垂露竖,强调回缩这个动作。

“无往不收”指的是横撇捺钩趧的收笔,横画好理解,末端顿笔回锋就完成了。对撇捺和钩趧的理解可能要灵活一点了,如果仅仅是按字面意思理解,恐怕会陷入教条主义。撇捺钩趧的最末端都是尖锋,是无论如何也做不了回锋动作的,硬要做会被笑掉大牙的,——历史上也未曾见有。

那么这个收笔动作怎么做呢?颜二来仔细说道说道。

先说撇,撇的收笔动作在撇的中下部就要开始做了,收拢笔锋,笔锋向左笔行进,杆向右倾倒,顺势慢慢提笔,将笔毫送到末端,提笔离开纸面。这就完成了,要领是收拢笔锋聚气,行笔要缓,笔毫到尾。捺相反,行笔愈行愈重,最后重摁然后出尾,要领也是笔毫尖锋到尾。古人书法讲究气势,这种尖锋收笔要求是气灌尾端,避免气泄气馁而失神。

钩趧是指竖钩和竖弯钩的钩,这个其实在竖末端已经做过收笔动作,收笔势顺势趧(趧同趯)出,颜体中这种写法最明显。


撇捺钩趧实际上讲的就是尖锋的收笔动作。

这一原则在行草书中也是通行的,书法中有句话叫做笔笔断而后起,特别讲的就是行草书,不要一昧的迂环缭绕,要有断有连。但也不能笔笔都收,要讲究笔画上下气势衔接,该收即收,该连即连,灵活运用,不能死教条主义。行草书中的无往不收因比较复杂,这里不展开了。

对学习提高书法水平有多大帮助?

我们在讨论这种问题的时候,他首先是一个理论水平的提高,在认识上有了概念。“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它是传统书法书写原则和规范,对于提高书法理论和书写水平会有很大帮助,可以让学习少走不走弯路。学书法就要学习传统,不能自己乱造,堕入“野路子“。

我是学习书法的颜二,欢迎大家批评讨论,谢谢!

“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其实就是指书法笔划的逆锋起笔和收笔,就像打拳,先把拳头收回来再出击才更有力量。逆锋是表象,其目的是藏锋。为什么要藏锋呢?因为古人讲“君子藏利于身,待机而动”,这是古代先贤的处世之道,不鼓励锋芒毕露,要内敛,要低调。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书法虽小道,但蕴藏大智慧。

书法运笔不能直来直去,每作一画有逆入、行笔、收笔动作。如横、竖、点等笔画,做实收动作。回锋收笔。如撇、勾、捺.等有尖锋的笔画作虚收动作。空中作收势。

如果书法运笔平拖直过,无质感、力感、美感、含蓄感、立体感。运笔时要注意一波三折,逆入是一折,行笔是一折,收笔是一折。要注意轻重变化,顿挫变化。

"用笔有偏锋、正锋、搭锋、藏锋、回锋诸法,握管不直不紧,锋乃偏出,偏则瘦必露骨,肥必纯肉,故惟握骨紧直,则笔尖在字画中行,既不轻佻,亦不懈怠,前辈称徐鼎臣书法映曰视之,有一缕浓墨当画中,此执笔紧直,用力沉着之故也。至若搭锋,宜用于横、直、点、撇、搭法以蜻蜒点水,一粘即起。折锋宜用于转、策、挑、趯,使外圆而内方,藏锋而无俗态,回锋而后有余妍,然而横、竖与点利用实回,撇、捺与钩利用虚回,此不可不辨也。″一一张廷相、鲁一贞《玉燕楼书法》。

米芾行书,擅长用锋,发笔用搭、收笔用回,笔力雄健,结构纵迈,自然灵活。笔势连贯。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为米芾《淡墨秋山诗帖》

书法很有意思,人们常常用笔法产生的艺术效果去解释笔法产生的原因。有点绕吧?


举个例子:比如中锋行笔。为何要中锋?专家们都说,中锋写出的线条立体感强,力量感足。可是兄弟,立体感和力量感不是书法产生的艺术效果吗?

那么,为何要中锋行笔?在李斯所处的年代,书法还是一种无意识的艺术,或者说根本没有“书法”这个词,“中锋”这个词也极可能是不存在的。


之所以要以中锋这种形式书写,根本原因在于:这样可以缩短书写时间,减少蘸墨次数,节约用墨量。

这样一说,那么对于“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根本原因也就好理解了:收和缩是了将笔锋调至中锋,为下一笔作准备,既为书写节省时间,也为下一字蓄势。


一件书法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理想状态是一笔接一笔,一字接一字。而实际书写时,应尽量减少蘸墨次数,保证行气贯通。

正因为要保证行气贯通,故书法的起笔、收笔尤其重要。一个人如果还停留在写一笔蘸一次墨的状态,那他还没有入门。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