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一年生了孩子开始节省的,养孩子要买奶粉啊,尿不湿啊,希望孩子奶粉这一块吃的好一点,孩子穿衣这方面过的去就行,不用太好。孩子幼儿园大班从家里弄到身边,一年学费1w多,另外还报了个别的画画课,轮滑课,口才课,针对他的兴趣爱好来的。自己和老公就想着多省点,这两年的经济大环境也不好,能节约就节约点,只能开源节流了。
以前也没有想过结婚后的日子有这么难,而且我们还是80后,各自的原生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很多事情只能靠自己,想想二十多年后的自己就六十了,有点后怕。但是生活还得继续,那就努力培养人类的幼崽吧!
1.不发工资。之前跟老公同一个单位,公司资金链断裂两个月没有发工资,只进不出,突然开始慌了。虽然钱暂时够用,但是引发了一个思考: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我们的抗风险能力有多大?
2.疫情开始。疫情导致很多人下岗,看似稳定的工作也不靠谱了,开始消费降级了。
3.有了孩子之后。什么都想买好的,支出增加了很多,但是因为带孩子收入只少不多,开始对未来焦虑了。
我节衣缩食有阶段性。
第一次是买房后,需还银行月供,还需还首付,必须节衣缩食。
第二次是女儿读高中,稚子读幼儿园开始,两台“碎钞机”轮番“碎钞”,有孩子上学,许多开支是猝不及防,突然产生的。这一节衣缩食已五年,还在持续中。
真正的节衣缩食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想,有谁人衣食住行不希望能够尽量好一些的啊?但是要想自己的衣食住行能够好一点也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来支撑才可以的啊。毕竟现在低收入的人群始终是最多数,这样无疑就会令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开支捉襟见肘了。毕竟每个一人的收入并不可以全部用于衣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要支出的啊。
我之所以要节衣缩食完全就是因为自身的经济条件不得不这样做,毕竟消费的事情始终离不开量入为出的,总不能常常超前消费的吧?再者,超前消费也要考虑到有没有能力偿还的啊,况且,一个人的开支也并非仅仅只有衣食这方面,生活上有很多事情是需要未雨绸缪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那是俩个孩子上大学,一个孩子读高中,我就开始对自已节衣缩食了,我每天除了给炒一盘土豆丝,炒很少的肉给小儿孑吃,因他在长身体,每天儿子和我爱人吃一个鸡蛋,一人喝一碗牛奶,我只吃一碗稀饭,就点王致和的腐乳就行了,那时体重只有88斤,但也没什么病,因胃不舒服,只能喝稀饭,只要孩子和我爱人健康就行了!
判断一件事情值不值得,你先要想清楚,你要做这件事情是为了什么?什么算值得,什么算不值得?
比方说,你花100块钱买了包,什么算值得呢?没包背了,出门不方便,买个包装东西好拿,拿100块钱买的就很值。如果你想买个包,提升自己的身价,让自己看起看更高贵更牛,那这100块你可能就白花了,这就不值得。
送孩子上培训班也一样,你想让孩子学什么,你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就决定着送孩子上培训班值不值得。
送孩子上培训班的家长,大多有三种心态:
1. 让孩子多学点东西,培养兴趣,接触面更广。
2. 让孩子参加考级,给考试加分。
3. 让孩子走专业路线,参加艺考之类的。
不同的目的,判断值不值的标准就不一样。
先让孩子培养兴趣,多学点让孩子多接触,培养兴趣爱好的,判断的标准就很“佛系”。孩子会唱很多歌曲了,孩子画画越来越好了,英语越说越溜了,孩子变得开朗了,这就是判断值不值的标准。是不是很难判断呢?
如果你送孩子去学钢琴,学了半年发现孩子还没像朗朗弹得那么好,你会觉得这半年白学了吗?建议让孩子培养兴趣的家长,能客观看待孩子学习的成果,尊重学习的规律,只要孩子能从中找到乐趣,找到情感的寄托,这就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