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要看怎么看待才的问题,如果说以知识而论,那么有德之人必有才。在古代,能读书的人是少数,而德这一概念也是儒家提出来的,所以在古代的价值观里,仁义礼智信具备便是有德之人,而这些人,无一不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必是才华出众啊。
但另一方面,如果说德指的是人的个人修养,而才指个人的办事能力,造福一方,那么有德无才的人有很多。比如明朝的言官,个个也都是饱学之士,除部分钻营投机的小人,也有很多是秉心中正气而行,但他们除了坏事还能干成什么?喷这个干的不好,喷那个干的不行,真让他自己去做,啥也干不成,除了一腔正气什么都不会,这种人也称得上是有德无才吧。
严格的说,应该不会有德而无才。因为德需要有才的配合才能真正的显示你的德。如果没有一点才能,只有德那便是一个滥好心肠的人。无才便无明心,所谓德也只能做仼人宰割的羔羊。
这个问题上也许是我们对才的观念不同,一般来说都以为有才就是做出一番事业的人。但是我认为只要懂得大道理,勤学奋进,即使没有做出什么成绩的人那也是叫才。
其实说白了,有徳有才的人,他的才是一种大手段。所谓有德无才的人,他的才是一种和平手段。而有才无德的人却是不择手段。
谢邀!有德无才算是坏事么,历史上有有德无才的人么?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德?道与德构成道德,或者叫德道。道为纲,德为目,纲举目张。究竟什么是德呢?就是人们在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内涵包括,品行,品质,品德,美德,功德。德性,道德,德行,德育,心意,信念,恩惠等等。什么又叫做有德无才呢?指的是一个人的人品很好。但是没有什么做事的能力。从古至今,有德无才的人比比皆是,能够按照统治阶级或者领导的意志行事,唯命是从。百依百顺,忠诚履职。一生当中没有什么大风险。都能够善始善终。那么,怎么看有德有才或者是无德无才的问题,或者是有德无才,还是有才无德的问题?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得兼之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才胜德谓之小人。由此可见。史学家司马光分析的非常正确,无德无才是蠢材。是不能雕琢的废品。无德有才是害才,是不能成功的败才。有德无才是庸才,庸庸碌碌。碌碌无为的人才。有德有才是个人才。德才兼备的人才。有才无德的人是次品。先吉后凶的蠢才。总之,按照正理来说,有德的人就应该有好的才。有好的才离不开德的前提和基础。德才兼备是真正的人材,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人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道:“无德无才谓之愚人、有德无才谓之君子、有才无德谓之小人”。
▲(司马光)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第一句的“德”是品味,“才”是技能,“愚人”就是普通人,代表人物,愚公;第二句的“德”是品格,“才”是技巧,“君子”就是好人,代表人物,史可法;第三句的“德”是道德,“才”是手段,“小人”就是坏人,代表人物,孔融。
“有德无才”不是贬义,而是一种普通人遵循的基本理念的升华,意思就如同“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或者“先学走、再学跑”是一个道理,循序渐进的达到一个理想的、被认可的人格。
史可法,读书人,委以带兵守城的任务,没有这个能力,只能写遗书,只能以死保诚,并要求敌军,“城破不可伤我城内百姓”,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书生往往看事情比较通透,“明知不可为便不必为之,多做无用”。
▲(史可法)
在我的认知当中,能够做到身先垂范、以身作则、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人都属于“有德无才”的范畴,在思想道德被物质化的今天,都应该被我们大力宣扬。
有德,已经有了做正人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如果被所有的人,抑或是大多数人认可,此人有德。那么这就是你人生的最大收获,必然会得到大部分人的尊重,而不尊重你的人,则绝对是无德之人。
才之大小,很难断定。有多少人们认为大才子,却做些个傻事呢?比如三国演义中之欧阳修,到处卖国献地图的张松,哪个说人家无才呢?但是,无德却是绝大部分人认可的了。
有德,在正常社会,绝对是最高评价。只要不高了,说明这个社会已经有问题了!世人已经把德看成傻,你说这个社会还有好人混的么?
所以,看对这个问题的评论,即可断定社会正常不正常。
德乃天道,违逆者死!古传之《道德经》,近年似乎很热,网络上议论解说者不少,宁不见乎?
呵呵!
天理人事皆在目,就看识数不识数。
跟风随流瞎胡混,老天有眼人有度!
莫看几句臭闲言,还望各自好分处。
德有德道德永存,修为作死自寻路!
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确说过“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样的话。德是立身之本,德是为人之魂。古人讲“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就是说做人要讲道德。德正名则清,德劣誉则毁。修德,就是立德固本,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高低与学识深浅紧密相联,凡***坠落者一共性弱点,就是放松学习和主观世界改造,导致意志衰退、胸无大志、品德下降,追求名利、奢侈、享乐,而进一步毁掉人生。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品德胜过有才能,这样的人是君子;一个人的才能胜过品德,这样的人是小人。也就是说品德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一定不要重才轻德。
我认为,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 “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德,是才的统帅。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挑选人才的方法是,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做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伏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这些便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关于界定“人才”的言论。
司马光的关于界定“人才”的言论,难道不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吗?
说明 :本回答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听说过古代君主有才无德而亡国丢命的,没有听说过有德无才而害人害己的,所以现代老板用人的标准基本也是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宁愿有德无才也不要有才无德,德才兼备很多时候只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状态。
以笔者认为,后者更致命。为何这样说哪,在我看来,人生在世上,不是孤立存在的,人是社会生活动物,人要与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与物也要有扯不断关系,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必须要以德立命,以德立身,以德立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德是人良心,德是人的品质,德是社会的制约。
如果一个人有德无才,他可以是一个平庸的人也许给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做不了多少贡献,但只要品德好,他就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对我们有用的人,只要他扎实勤奋干事,一样受人爱戴。
如果一个人有才无德,那就不得了,才能才华越高越大,品质越差,品行越坏,给人们和社会造成危害就越大,你愿意教一个无赖流氓很有本事吗?
才是一个人的身体,德是一个人的心。人体心是重要的。
宁愿要有德无才的人,勿要有才无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