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自私″,″无私″两个概念中所说的″私″,是与″公″相对应的概念,并不是指个人隐私。我们平常所说的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公私分明、大公无私、损公肥私、自私自利、***公济私、公私不分、***等等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从根本意义上,″公"和"私″都是利益及其表现,私是指个人利益、权益和权利(以下简称个人利益);公是指他人、集体(团体)、国家、社会的利益、权益和权利(以下简称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始终是个人、集休、国家社***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正确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实际是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利益的实现过程,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就个人而言,应尊重服从公共利益及要求,要在实现公共利益中追求实现个人利益。这是一基本常识性道理,因为无论你什么岗位和职业,都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实现公共利益的要求和效益,才能取得相应的报酬、权益和服务;否则,个人利益的实现和取得就是不正当的,是损害公共利益甚至是违规违法行为的获取,面临的是必须承担的道德舆论、经济以至法律后果。第二,集体、国家和社会必须依法保障个人利益及其实现,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社会保障以及教育卫生和各种公益产品分配配置上按照公平、公正原则保障公民个人利益。第三,在处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上,恰到好处应是一种治理境界,其特征是:既保障体现劳动者当前利益的个人利益以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又保障体现劳动者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公共利益,使国民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健康、稳定、协调地发展。第四,大力倡导先公后私、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反对自私自利的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应成为时代主旋律。现实上下一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抗疫斗爭正是其生动体现。
总之,自私无私不是空洞的,而是现实问题,正确处理理解二者关系,是国家社会治理的永恒主题之一。谢邀,个人观点参考。
自私或者无私,无可非议,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自私与无私是对立统一的,无私亦自私,自私亦无私,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爱或者被爱,是相互的,爱是自私的,爱也是无私的,大爱无私,自私到大爱即为无私。
自私是一种病态心理现象,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现象都是自私的表现。
自私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一味想满足自己各种私欲的人都是自私的人。
自私的人并非已经意识到他在干一种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因此说自私是一种病态心理。
多数社会公民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私心杂念,表现在不讲公德、嫉妒他人、感情自私、以钱谋私、***等方面。
自私不容忍别人比自己好,不择手段破坏人的好,不和别人好好的相处,总是孤独的一个人,让自己生活在阴影中。自私给别人和自己带来双面坏处。自私害人害己,自私自利乃万恶之源。
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无私,只有将公心发挥到极点时,才会舍弃私心而无私,它会保障社会公众利益。
无私并不是一点私心也没有,无私说的是一种以公为主的、为了公可以放下私的精神。
无私的人把公众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
舍己为人、舍身忘死、舍身取义、舍己救人等行为都属于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