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豪杰曹操骂袁绍,庶子不足为谋。曹操骂袁术“冢中枯骨”。看来在曹操眼里二袁都是无能之辈,只是躺在祖先功劳薄上等死的二世祖,其自身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本事。站在曹操的角度来看,能入他法眼的只有大耳贼刘备,但实际上袁术绝非如此不堪,虽然能力有所欠缺。但本事到还是有的。至少比刘璋刘表之流强多了。袁术就是个 中二病重度患者。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袁绍是庶出,袁术则是嫡出。在东汉黄巾起义失败以后,但实际上东汉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袁术以兖州刺史的身份发家,与曹操第一战封丘之战就被打的抱头鼠窜,但袁术集团真经打。为了提振士气。***借天命与民间谶纬,这时候还有了玉玺。也就僭号称帝,号“仲家帝”天下震动。汝南袁氏名头虽大,四世三公那是汉家给的,也就是说,谁都可篡汉称帝你汝南袁氏就不行,名不正言不顺,各处名士纷纷离去,僭号建国后,袁术起兵攻击在徐州的吕布,被吕布杀的大败,后来进攻豫州,许都都被查出击败。公元1***年,曹操以讨伐叛逆的名义,与孙策吕布一起进攻袁术。在天下群雄讨伐之下,袁术就此溃败就此一蹶不振。失败以后的袁术想去找袁绍,路上被遭到曹操劫杀阻击愤懑而死。《三国演义》里说他想喝蜂蜜水不得而死。是不对 看 着很过瘾。
应该说,袁术最大的错误就是僭号称帝,袁术之所以要称帝应该是看到了汉统衰微,已经无法起复了,难道这一点就你袁术看的出来?李傕、郭汜乱长安,在关中相争不断,汉献帝以至于无人管辖、袁术的野心就极度膨胀起来,不免就开始动起了小心思,而且袁术觉得那就有名的”代汉者当涂高”。袁术觉得是在说他自己,又加上捡到玉玺就觉得天命所归。尽管诸侯各霸一方,但面子上还得推崇汉室,所以即便强大如曹操也不敢称帝,也只能挟天子令诸侯。袁术跳出来称帝就是最大失策。只要皇帝还在。受汉家皇恩最厚的就是汝南袁氏。袁术僭越不会有任何人相应,这时候称帝就是主动找打,真正的的共逐之。门阀世家是东汉覆灭的原因,但这也是门阀世家不能成事的根本。
应该说,在汉末刚刚露头的时候,几家大的“军阀”几乎都是世家出身,袁术,袁绍,公孙瓒,刘表。但最终没有一个成事的 。最终成事的三家都可以说寒门出身。个人能力缺失。再高再大平台也没有用 。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 点评。
袁术:一个在不恰当时间做了不恰当事的人
先回答问题,“冢中枯骨”的袁术是怎样一个人,真的有那么不堪吗?我的回答是他不是你想想的那样的,他只是一个在不恰当时间做了不恰当事的人,呜呜呜呜。
说起袁术,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他在里面被写的自以为是、性格多变,却被曹操、刘备、孙策、吕布四方势力打的落花流水,死到临头还要喝蜂蜜水,最终吐血而死。
三国演义这本***的立场是向着刘家的,凡是和刘家对着干的,都没能落个好下场,而叛汉称帝的袁术,自然就成了罗贯中口诛笔伐的对象,历史上的袁术是这样的吗?袁术称帝真的是自不量力?实际上,历史上的袁术是东汉末年的超级军阀,综合实力比三国鼎立时期的东吴还要强。
根据《三国志.袁术传》的记载,袁术字公路,出生于高干之家,是袁绍的堂弟,以豪爽重义气闻名。话说东汉末年的时代,豪爽是一个非常稀缺的品质,董卓、鲁肃等人都是性格非常豪爽的人,敢为兄弟撑腰出头,有当***大哥的潜质,一旦遇到乱世,就是一方枭雄,袁术自然也有这个天赋。
袁术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已经在中央当官,可以说是年少得志,后来董卓进京,任命袁术为后将军,通俗地说,就是袁术名义上是东汉皇帝的臣子,但是私底下却像另一个皇帝,自己有一套君臣关系。看起来袁术是得到了董卓的重用,但袁术并不满意,他机敏地认为,政治形势对自己并不安全,不如逃离长安。于是他离开了中央,逃到了东南,占领了当时东***口最多的南阳郡为领地,据说当时南阳人口竟然达240万。人口多有什么好处呢?人口越多,粮食生产就越多,可供征发的兵员就越多,国家就越强盛。这个道理很简单吧。
三国归晋,说到底还是实力差距太大,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人口,鼎盛时期的袁术,领地还包括汝南郡、颍川郡、河南郡、九江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等等,是当时最强的势力,袁术辖下差不多有八百万人口,一家独大。如此强大的袁术,当时面临一个怎样的国际环境呢?北方,无疑是曹操、袁绍,虽然堪称对手,但是论实力却远不如自己;西方是优柔寡断的刘表,一度被袁术的属下孙坚打到了襄阳城下;南方是东汉中央委任的豫章太守华歆,为政清静、平安无事。这样大好形势下,你说心高气傲的袁术不称帝怎么可能呢?
公元1***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建号仲家,实现了皇帝梦,然而袁术的败亡,也从称帝开始。尽管当时的东汉帝国已经处于分崩离析,但军阀们名义上还是大汉皇帝的臣子,天下的百姓还有着极强的正统观念,正因如此,曹操才不得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也不得不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招牌。如果袁术不称帝的话,周围的人就没有讨伐他的理由,就算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袁术也可以用“清君侧”的名义来反击,声称奉有“皇帝密诏”联合刘备、袁绍等人铲除曹贼。袁术称帝,就相当于公开叛乱。
曹操、吕布、刘备都是聪明让你,他们毫不费力地就有了大义名分,迅速抛弃前嫌结成同盟,奔赴袁术的领地,抢钱、抢粮、抢人头,而原本是自己下属的孙策,则立刻夺取了江东之地,和袁术划江而治。可袁术偏偏是个自负的人,谁也看不起,非要单干,白白浪费了大好的历史机遇。
袁术败就败在在不恰当的时间,做了不恰当的事,如果他能隐忍十几年,以拥立汉帝的名义肃清各路势力,也许会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可惜我不是袁术,袁术也不是我,历史上的他名声是不会好的,冢中枯骨。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刘备认为袁术兵强马壮,可谓当世之英雄,但曹操讥讽袁术是冢中枯骨,早晚必将其擒拿。那么,袁术为何被称为“冢中枯骨,他的真那么不堪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二。
历史上,真正称袁术为“冢中枯骨”的是北海的孔融,《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北海相 孔融 谓 先主 曰:‘ 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冢中枯骨,指坟墓里的枯骨,墓中纵有无数财宝,也没有鸟用。犹言死人,用以讥讽志气卑下、没有作为的人。那么,孔融为何称袁术为“冢中枯骨”呢?接下来,我们看了袁术的所作所为就真相大白了。
袁术出身于东汉四世三公名门之家的汝南袁氏,是司空袁逢的嫡次子,典型的官二代和富二代。袁绍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只是袁绍是庶子(婢女所生),并且被过继给伯父袁成,也就成了袁术的堂哥。作为官二代,袁术被举孝廉成为东汉的官吏。在汉灵帝驾崩后,大将军何进掌权,袁术和袁绍得到了何进的拉拢。十常侍***何进后,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袁术这次很猛,他带兵攻打十常侍,十常侍负隅顽抗。袁术火烧皇宫,胁迫十常侍弃皇宫而逃。可见,年轻时候的袁术也是一个猛人,并非是一个酒囊饭袋。
董卓入洛阳后,拉拢袁术,袁术不肯依附,避祸南阳。恰逢此时,长沙太守孙坚惹了麻烦,投靠袁术,两人搞起了联盟。袁术提供粮草,孙坚出兵作战,十八路诸侯征讨董卓,孙坚斩华雄,击败董卓的大军。但因诸侯联军内部各怀鬼胎,最后没有灭了董卓,反而是自己先打了起来。先是,袁术因不赞成袁绍改立汉宗室刘虞为帝,两兄弟闹翻。袁绍趁孙坚未归,想要夺取孙坚的地盘,但被袁术带兵击退。随后,袁术火力全开,先是进攻荆州的刘表,孙坚战死。而后,袁术又攻击兖州的曹操,大败而归。紧接着,他又杀死了扬州刺史而自领牧扬州木,又兼称徐州伯。
随后,袁术又带兵攻打徐州的刘备,但被吕布偷了桃子,占领了徐州,而他打败了刘备,占领了徐州广陵等地。袁术如此火力全开,无非就是为了扩大地盘,一统天下。袁术一直认为汉室衰弱,他老袁家四世三公,民心所向,天命所归,就应该自己称帝。在他从孙策那里得到传国玉玺后,就迫不及待地称帝了。公元1***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
当然,袁术称帝也并非是盲目自大,他也是很有实力的,袁术领地最大的时候:汝南郡、颍川郡、河南郡、九江郡、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广陵郡、沛郡,横跨了扬州、豫州、徐州整整三州十一个郡县,可谓是当时最为强大的一股势力。
袁术治下的总计有约500-800万人口之多,将士17万左右,反观周边北方的曹操和袁绍实力远不如自己。西面的刘表优柔寡断,不成大器,而南方是东汉朝廷认定的豫章太守华歆,更是一个弱鸡。面对如此的境况,袁术称帝也是一种必然的态势。只是袁术所选择的时机不对,操之过急,他的行为被天下人所不齿,成为众矢之的,被诸侯群殴,焉能不败?
袁术称帝后,接连遭到了孙策、吕布和曹操的叛盟和打击,再加上他的地盘遇到大干旱和大饥荒,袁术是一败涂地。他本想去河北投靠袁绍,但半路被刘备截杀而退回。此时,他随军只有麦屑三十斛,还想着用蜜浆解渴,随从找不到,袁术叹息不已。不久之后,他呕血斗余而死。而袁术的家人被孙策俘获,他的女儿成了孙权的夫人。就这样曾经不可一世的富二代,最后成了“冢中枯骨”。袁术就是典型的有大略而无雄才,如果他不急着称帝,徐徐图之,慢慢肃清各路势力,也许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各位,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