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非常好!首先要理解其想表达的思想,它说的是人做事从形式上不能表现出目的性,这样反而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和效果,但并不真的意味着我们不争,无私!形式上的东西往往空洞,没有支撑,所以我们首先要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实力才是决定强弱的根本因素,这其中其实还隐含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礼法,谦逊需要实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以其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分别语见《老子》第七章、第二十二章。
老子为什么说“不笑,不足以为道”呢?因为我们平常人都是顺生(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修道则是逆生(即求得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在程序上要经过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即“一”、无极)。为了确保修炼效果,是要做基本功的,那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些话语,如果望文生义,不作详考,必给人消极、不可思议之感。
何谓“无私”(即忘我无我)?洗心涤虑,隳肢黜聪,物我两忘,相忘江湖。惟有无私,才能“与天地合其道,与日月合其明。”
何能“存其私”(即身存)?只有合天地之精华(易有“水火即济”或曰阴阳和合),才能达到“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的功效。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争者何?无非想自矜(自执、自持、据为己有),不过,一旦执持,必乖谬于道。道必于“虚极静笃”中,执念无念,方能于道有德(得),方能寻得“一”。倘于起初、过程之中执持于物、念,必将关山阻隔,与“德”(得)无缘;倘能循“道”而行,水到渠成,则神鬼莫测;且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至此境界,谁又能与之争呢?
有道是:“大道无我,有相皆非。不争之德,万善咸归。”我们平常人所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此语用在修道上,再贴切不过了。
谢谢兄台相邀!值国庆之际,心有感受,浅谈一二。见笑!开国伟人,毛爷爷到死还穿着补丁的睡衣,也没给后代留下万贯家私,女儿李敏老年有病都看不起!他有私吗?今天亿万中华儿女都有房住,有学上,有工作,有钱花。这是他老人家唯一的私!周总理无儿无女,但全中国人都愿做他的儿女!他们无私吗?有!中国就是他们的家,他们给后人争来了祥和安乐,争来了太平盛世!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出自《道德经》第七章。
“以其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另《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还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几句话都是老子称道天地圣人的,他们的共同品质是“不自私”,当然也“不自生”“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这也是老子的处世观。要保持长久,就要像天地那样“不自生”,不为自己谋取利益反而能获得利益。把自己摆在后面的位置上,不往前争,不图浮利,不务虚名;让自身处在争夺的漩涡之外,不参与利益的争夺,不为自己谋取利益。为人处世如果能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后面,“后其身”“外其身”,反而能得到人们的拥护,反而能占先,承担天下的大任,谁还能与之抗衡呢!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
不要误读,要真是什么都不做,那当初老子写《道德经》做什么?这里的不争,只是让我们去行无为之道而已。什么是无为?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这就是无为。后世的人不理解而已,不要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在害人,如果理解成这样,这个人本身就是比较激进的一类人。不争,是让我们心态放平,不去与人争利,但是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去做,在一种不争的心态中做事,那么到最后成就的一定是你自己,而不是与你争利的那个人。
攘为己有是一个成语,拼音是rǎng wéi jǐ yǒu,释义是窃夺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就如人家做文,往往窃取陈编,攘为己有,惟恐别人看出,不免又添些自己意思,杂七杂八,强为贯串,以为掩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