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很多人都会觉得是一件苦差事,觉得始终写不好,不能让领导满意。当时,如果你写的比别人好,也是你的优势和长处。因为公文写作是作为公务人员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技能。
写公文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公文不像散文等文学体裁,它是有固定格式的,掌握一定的格式以后再注意语意通顺、表达清晰、逻辑清楚等问题应该就不会太差。
从我个人的经历和理解来说的话,要想公文写的好,主要要掌握和把握“学”、“思”、“悟”、“践”。
“学”:就是要多看,比如说学习强国、各级******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讲话稿,掌握上级要求,从中学习公文写作的基本套路和要点。
“思”:就是要多思考,在学习了各级的公文以及领导讲话稿的前提下,多思考、多总结。
“悟”:在思考的结果上,认真总结、认真领悟其中的奥妙。
“践”:就是要多写,按照领导的思考和领导的风格,多次写、多次改、最终提升公文写作水平。
最后,希望你尽快让领导满意,走上人生巅峰,
公文写作怎么才能写得好,聚焦职教来分享一套公式:
公文内容=思路+动作+效果
公文里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意群,都是用这个公式写出来的。思路、动作、效果,写齐这三个要素,就形成了完整闭合的公文回路。
思路就是理念和想法
依靠什么,围绕什么,根据什么,聚焦什么,这些就是思路。
写思路要用这几个词来引领:坚持、围绕、聚焦、立足、适应、着眼、紧盯、对标、把握、保持、树立、突出。
动作就是具体的做法
抓好...开展...做好...研究...探索...强化.....完善...或者「把....搞清楚」、「将.....研究透」.....这样的句式,具体内容要对接你的工作内容。
效果就是动作的效果
一般用这几个词:真正...确保...切实...实现...不断...努力在...上下功夫。
写材料通常是按照“拟写提纲—梳理内容—修改完善”的方法进行,也可以比作三个过程,即:“搭架子”、“剥笋子”、“搓绳子”。
一是“搭架子”,就是谋篇布局、把握结构。写任何材料,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搭架子,框架打好了,基本上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革命导师列宁就十分重视拟定提纲,他指出,提纲确实很重要,应该把提纲写得详细些,思考得周密些。提纲是文章的骨架,决定文章观点是否新颖,逻辑是否严密,说理是否透彻。因此,一定要把提纲研究透研究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不仅要研究一级标题,还要研究到二级标题、***标题,甚至每个标题下面写哪几层意思,举什么例子,都要研究定下来。特别是几个人参与的材料,更是如此。主要是做到“四要”:一要大处明晰。整个材料要讲哪几点,回答和解决哪几个问题,这些要十分明确。公文一般是三段式:认识、任务和保障。写材料特别是写讲话稿也离不开这几个大层次。总的要求是,层次要分明,逻辑要严密。二要重点突出。除了少数综合性材料需要面面俱到外,更多的材料要重点突出,即使是年度工作总结也需要突出重点、有详有略。三要观点鲜明。讲话是观点的***,观点是思想的结晶。一篇材料,主题是最大的观点,还需要有众多的分观点、小观点来支撑主题。四要体例统一。结构基本匀称,重点内容重点讲、详细讲,该长的长,该短的短。
二是“剥笋子”,就是阐明观点、理清脉络。我们在起草材料时,如果盲目下笔,相信是很难写下去的,更难以写出高水准。撰写材料,首先就要理解“研究”二字。我理解,研究就是着眼解决问题而研究,要把准主题不偏向,行文必有主旨,用意必须明确。我们有的同志,在草拟材料初期,很容易出现行文扣题不紧、标题与内容不搭,甚至内容跑偏、文不对题的问题。因此,应尽量把握四点:首先,指向要明。撰写材料最忌讳的是目的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目的,很难有清晰的思路,这就要求在下笔之初,就要明确材料主题、怎么去理解、要阐述什么。其次,开口要小。写材料切忌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涉及、什么都想解决,那样只会是什么问题都研究不透。因此,在确定方向后,就应找准某个点精准破题。比如,要研究作战值班政治工作问题,不要想着在一个研究报告中把政治工作都研究透,而是最好划分成思想引导、干部考察、组织生活制度落实、阵地文化等若干个小课题分头研究,效果也许要好一些。再次,逻辑要紧。材料严谨与否,主要体现为逻辑架构和语言措辞是否经得起推敲,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前后矛盾、措辞失当、文不对题,等等。最后,观点要新。现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各类材料在网上基本都能找到,但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路,照抄照搬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起草材料时务必开动脑筋,结合实际写自己的东西。
三是“搓绳子”,就是精心修改、反复打磨。我们常说好材料都是改出来的、不改三遍休脱手。***同志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自古以来,即使是“大手笔”“大文豪”,也都有一个习惯----改文章,字斟句酌,精雕细磨,一遍一遍地改。在材料完成以后,还要下大力做好修改打磨这个“下篇文章”。有的同志写材料不舍得下功夫,写出来以后又不愿意反复修改,寄希望于领导高抬贵手,降低标准,顺利过关。持这种态度,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是很不利的。另外,平常我们说的修改是在材料写成之后,其实在写作之前,对于立意布局的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改,需要“冷”,静下心,主要是进一步“磨观点”、“调结构”、“补事例”、“润语言”。一是从标题上认真审视。主要看主题思想上有没有问题,标题是否鲜明,观点是否清楚等等因为这些都是材料的灵魂和精髓所在,“上错一点、下错一片,上错一尺、下错百里。”二是从素材上精心甄选。主要看选用的事例素材是否具有代表性,与主题、观点之间关系是否恰当贴切,是否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在修改时,对那些不够“劲道”、不够典型的素材,大胆进行修改和替换,力求更加准确、贴切。三是从语言上反复锤炼。要功夫做好文字润色工作,使行文更精炼、更顺畅、更生动。要认真看,看语言语言生动与否、句子通顺与否、用词准确与否、标点符号正确与否。要念出来,看有无词语搭配不当、错句病句,是否流畅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