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酒在过去,是中国谷物发酵酒的统称,包括小米大米糯米,糯米酿最好,所以一般米酒都指的是糯米酿的米酒。
米酒有好多种形态:1、醪糟,就是糟液混合,没什么酒精度;2、米酒汁,就是把糟去掉,没什么酒精度;3、米酒,糟去掉,酒精度通常高于6度,酒体有些是澄清的,有些事有点混的,过去就叫清酒、浊酒,所谓清圣浊贤。
日韩的清酒就是从中国米酒延伸来的,清酒也是从中国传过去,韩国还有浊酒。米酒传入韩国是三国时期,又过300年从韩国传入日本。
米酒在中国很盛行,种稻子的地方都有。但市场不常见。这是因为,做米酒一般用糯米,糯米在过去是奢侈品,中国长期粮食短缺,所以国家限制米酒,鼓励用红薯之类不怎么吃的东西酿白酒。经过长时间的市场断代,米酒的技术市场各方面都没有根基,所以要发展起来需要过程。我去各大科研院所,老一辈还有研究米酒的,现在基本没有,这很可惜。
米酒要做起来,路还长。我们是在努力的创业者之一,米酒是农耕文明的承载,个人很喜欢。
三国魏初建时,曹操严厉禁酒,人们只好私下偷着饮酒,但讳言酒字,故用"贤人"作为"白酒"(或"浊酒")的隐语,用"圣人"作为"清酒"的隐语。清贤浊圣演变成一个典故。还有一个"青州从事,平原督邮"的成语,也是美酒和恶酒的隐语。南朝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桓温手下的一个助手善于辩别酒的好坏,他则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青州是一个地名,青州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齐郡,"齐"喻"肚脐",好酒叫做"青州从事",是因为好酒喝下去后,酒气可以通到脐部;他把坏酒称做"平原督邮",是因为平原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鬲县,"鬲"喻"膈",意思是说坏酒喝下去,酒气只能通到膈部。
据《三国志》记载,汉代末年,中原一带发生大灾荒,田地收获无几,百姓生计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官府下令,严禁酿造粮食酒。但有些酿酒业户唯利是图,不顾百姓口粮的严重紧缺,仍偷着酿酒卖。当时的饮酒者也都忌讳说“酒”字,他们把清酒称为“圣人”,把浊酒称作“贤人”,于是“圣人”、“贤人”的说法就在酒徒中间广为流传。后世遂以为清酒浊酒的别称。如宋代陆游《溯溪》诗:“闲携清圣浊贤酒,重试朝南暮北风。” 很明显“清圣浊贤”是酒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