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什么意思,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查询 2024-09-19 4 0

苏轼为什么被贬到黄州?

他的才华太高了,与王安石等人不和,老天还是公平的,给了你高的才华,仕途就不那么顺利了,他做到了为了百姓,随遇而安,才华和人品都做到了,没有随波逐流就很不错了,最后没有迷失自我。

苏轼晚年有一首诗,不久后去世,诗中极尽凄凉,写出晚年无奈,也有调侃和讽刺,把自己谪贬的三地视为功业,说来好笑。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什么意思,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里要谈一下,苏轼为什么会谪贬黄州,就是今天的黄冈。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什么意思,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苏轼祖籍河北栾城,生于四川眉山。嘉祐元年(1057年),父亲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震惊了欧阳修,但欧阳修为避嫌点为第二。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但他在文章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什么意思,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可是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是正在进行变法,六月,监察御史里行何大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给苏轼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把苏轼讽刺他们反说苏轼愚弄朝廷。偷换概念是小文人们的惯技。

  他们接着为苏轼罗列新罪名,当时出版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念“胆”)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把苏轼诗中一些诗句和变法联系,就上奏弹劾苏轼讽刺变法:

苏轼之所以会被贬到黄州,源于一桩乌台诗案。作为有名的文臣和诗人,其笔下所流露出来的文章,都会带有一点个人色彩,于是皇帝揪住不放,认为其有恃无恐、妄自尊大。

自古伴君如伴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一旦“挑战”了君王的皇权和威严,就会注定没有好结果。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号东坡居士。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等地任职。苏轼仕途生涯相对平坦,但在元丰三年的时候,因“乌台诗案”被贬,直到宋哲宗继位,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务,到了晚年,安度田园,一改豪放之气息。

苏轼与老师欧阳修都是“唐宋八大家”里的成员,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人物。纵观他的一生,困难多于顺境,但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时代有名的才俊,要么就是清心寡欲、乐享清贫,要么就是纸短情长、郁郁寡欢,苏轼一开始就是天生的“不知愁”,所以其圈中好友不计其数,所谓“志同道合”,苏轼的周围,都是臭味相投的人物集结。为官一任期间,他除旧布新,主张法治,颇受老百姓爱戴。

翻看中国历史我们知道,文臣在很多朝代似乎都有经历“坎坷”的遭遇,要么被贬、要么被冷落,甚至还有冤死刀下的。虽然他们在位期间没有太大作为,但总的来说,在治理地方政绩上,还是可圈可点的。那么这是一种现象吗,其实也不是,主要是这类文官骨子里的儒家思想,已经与君王的经世治国思想格格不入,甚至有违,故而他们的遭遇才起伏不定。

苏轼也不是个案,曾经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说苏轼在奏折中使用暗语讥讽朝廷,随后,这些人又例举了苏轼很多诗词里的“暗语”。

“其”本来是自称,但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来,就是对朝廷的不满,对宋神宗任用新派人物的置疑,既然“事出有名”就容不得包庇,后苏轼在御史台狱受审。《汉书·薛宣朱博传》曾记载,御史台内有数千只乌鸦栖居在柏树上,故而当时人们就把苏轼的这桩案子叫“乌台诗案”。

按理来说,触犯龙颜当属死罪,但在太皇太后、王安石等人的求情之下,苏轼才免于死罪。

苏轼虽然免于一死,但仕途被彻底终结,他被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不难看出,苏轼的诗歌风格在贬谪黄州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诗案之前,多是自己对人生和官场的豪情满怀,以及对山水田园的大爱之情,其豪放和恣意也是由心而发,是最能体现作者人生价值取向的时候。但到了黄州以后,他的诗歌变得内敛而拘谨,多半写的是自己的内心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到了晚年,诗风就变得更加的收敛,归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