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不达意的英语,词不达意的英语翻译

tamoadmin 百业资讯 2024-09-13 5 0

汉语有很多需要一个典故来解释的成语,如何能准确地翻译成外文?

我觉得忠实原文意思最为重要。无论是什么样的翻译,你要传达的是该人、事、物的核心内容,本质内容。当然能用优美的语言准确传达本质是最好的,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就要在文化上对双方深入了解,那才能做到准确翻译。

不能!高等语言翻译成低等语言都会出现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高等语言的浓缩能力很强,表达同等的涵义低等语言需要更多的文字,甚至依然不能正确表达出来作者的本意。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句“诗题”来说,短短的八个字不但表达了作者想说什么,其中体现的意境也很多。直译成任何语言虽说可以表达直接的意思,但这一句所表达的意境却很难保存下来。完全表达出来作者的本意则可能需要用很长的篇幅,这又失去了短小的浓缩意义。如果换成更低等的语言(比如狗叫,可能叫一天也表达不出来本意)。(见科幻电影《降临》)……

中国的文字、历史经数千年之沉淀、演化,已至博大精深,将中文翻译成外语,如果是日常用语,问题还不大,一旦涉及成语、典故,若要力求准确,殊非易事。

词不达意的英语,词不达意的英语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前听过一个“笑话”,未知真***,说得是有一位西方的“中国通”,想把我们的四大名著介绍给欧美读者,苦于英语中找不到准确的对应词汇,他竟然把“西游记”翻译成“猴子的故事”,把“红楼梦”翻译成“发生在红房子里的故事”,此事在国人看来,足以喷饭。

第二个例子是建国初期在总理访欧期间,来自中国的艺术家演奏了精典名曲“梁祝”,老外们被那凄美的旋律惊艳到了,如醉如痴之余就是不知道是怎样的一段故事情节,总理的翻译在向外国友人作介绍时也犯了难,也只能按照惯例L0OgLOOgagO……,想用一个较长的篇幅讲一个中国东晋时代的爱情故事,总理见状,对翻译说,你只须用“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句话,他们就可以听懂了,翻译人员顿悟。

通过这件事,我们除了叹服于周公的博学、机敏、睿智之外,更多的是应该受到启发,在作翻译工作时,让外国人用他们自己熟悉的事物来理解中国的精典。

词不达意的英语,词不达意的英语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翻译有三字经为:"信、达、雅"。
就是翻译应作到一传真,二易明,三是尽量有文彩。
比如翻译外文***。应让中国人感到外国景,外国情,外国味。不能乱嫁接中国典故,弄得很搞笑的样子。
如某译文例:约翰听了马丁一番解释,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点评:洋人信天主教。和佛教和尚有毛的关係,完全是乱弹琴。
此外还有画蛇添足用中国典故翻译外文。举例:科恩上校建议对德军***用围魏救赵的谋略。
本来翻译要易懂明白,结果该翻译生加一个中国典故想省事。导致读者不明白洋人在哪学的中国兵法。而且还得另外搜索围魏救赵的梗是什么。
所以,翻泽中对中外各有的典故,尽量不要硬译。可以寻找贴近的语义等代替换。把事情讲清就行。乱用典实在是自作多情,文中添乱。
通常译文文彩往往输给原文。但明白通晓是译文的重心所在。

很难做到。记得***时,为了把***的一首蝶恋花释成英文,其中仅仅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却整整用了37页,还是词不达意,最后,郭味若,张际春二人去请示***,回答是这还是诗吗?,直译加注解⋯。这才算解决了难题。再从希腊的特洛伊译文上看,原文二本每本千多行,无非每本二三万字,意译后,每本 几十万字上百万字,这和译者水平,理解能力都有一定关系。再比如苏轼的蝶恋花中“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真的是在写爱情吗?其实并不是,苏轼不过是借着爱情的两人,隐晦地表达着自己和君主的关系。自己就如同墙外的行人,听见佳人的声音,心中相思,却没有结果。自己对待君主一心一意,想要成就一番政绩,然而君主就如同佳人,两人之间就是渐行渐远的过客和佳人。所以如何准确的翻译词意,对译者的博学水平,深刻理解,都是很难做准确译成外文或外文准确译成中文的

词不达意的英语,词不达意的英语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