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曹植的日子是非常悲惨的。
《世说新语》中曾经有个关于“七步诗”的故事。说曹丕为了杀曹植,于是就把曹植叫来,对他说,不是说你“才思敏捷”吗?好啊,你在七步之内写一首诗。写出来了,就判你无罪。写不出来,就治你死罪。于是曹植真的就在七步之内写出了“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样一首诗《七步诗》。
(曹丕)
不过,很显然,这个故事的真伪是值得怀疑的。曹丕肯定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做这样的事,不是表明曹丕故意为难兄弟吗?不是会遭人诟病吗?曹丕能够当世子,能够很顺利地让汉献帝退位,由此可见他是有足够智慧的。他怎么会做这件事呢?
再说了,就算这样做,很可能也不能成功。因为曹植诗才相当敏捷,这是出了名的。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是很容易的事。曹丕就算要整曹植,也只可能寻曹植不会的来整他。比如曹植不会处理公务,就让他干这件事。而且曹丕让他做这件事还有好处,让天下人看到曹植的无能,因此不会拥戴他。曹丕不找这样的事,而是拿曹植最拿手的来说事,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还有,这首诗应景的成分太强了,对曹丕的讽刺也太大了。从角度来看,明显是一种外人的口吻和评价。曹植显然不可能这样来写。
除了“七步诗”的事情外,曹丕整治曹植,最让人诟病的,就是曹丕不断地徙封曹植,让他搬家。
从历史记载中,曹植在曹丕当皇帝的7年里,搬了3次家。黄初二年(221年),曹植搬到河北晋州,当了安乡侯,食邑800户。当年7月,曹植又搬到山东鄄城,改封为鄄城侯。黄初三年(222年),曹植改封为鄄城王,食邑2500户。黄初四年(223年),曹植又搬到河南,改封为雍丘王。不久,曹丕增加曹植食邑500户。
(曹植)
不过,虽说曹丕让曹植不断搬家,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曹丕其实一直在增加曹丕的食邑,从800户到2500户到3000户。同时也在增加曹植的爵位,从“侯”到“王”。
都怪曹昂和孙登死得早,否则魏国和吴国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易的给晋国上位的机会。在两家的钦定继承人早死后,曹操和孙权都陷入了各自的迷茫期,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却也给了孙霸极好的待遇,导致孙霸屡屡挑衅孙和,最终二宫之争搞的吴国大乱,直到孙休上位后才算真正的解决了。而曹操同样也纠结,本可以直接立曹丕的他却发现自己的宝贝儿子们个个都很优秀,于是迟迟不愿意立世子,这就让各大士族有了站队伍的机会,最终夺位之战变成了曹丕方与曹植方的乱战。
曹丕之所以要这么大张旗鼓的培养自己的势力,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本身就是继承人,理应早早做准备,对于觊觎自己位置的人,他不会对任何人客气。而曹植的态度其实一直让人捉摸不透,你说他有心争位吧,他在整个***中从来不主动出击;你说他无心争位吧,他又不拒绝杨家和丁家对其的“炒作”,曹植的推手们甚至一度让曹操感到害怕。在曹丕被立为世子时,曹操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杀了不少曹植的拥趸者给曹丕肃清道路。
而在曹***后,曹丕开始对所有亲兄弟都设置了防线,自然与他“纠葛”最深的曹植也在设防范围之内。于是曹植开始了他没完没了的“搬家”旅程,曹丕宁可相信外人,也不会让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兄弟们任何的机会了。此时诗友们纷纷被杀的曹植居然妄想继续辅佐曹丕,他多次給亲哥哥上书,说子建愿尽自己所能,为大魏出一份力。曹丕可不会把他的话当回事,只是把曹植的奏章都当做诗文让大家来欣赏。为了让曹植彻底死心,在黄初二年,曹植被徙封为安乡侯,同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
曹植也知道自己再也没机会与亲哥哥共谋大业了,在鄄城写下了千古名篇《感鄄赋》,此诗描述了曹植在途经洛水时遇到了一位女神,二人情投意合,但最终也没能走到一起。许多人觉得此诗是给他的嫂子甄宓写的,但这首诗其实是写给曹丕看的,曹植是想表达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别无二心,却始终得不到他人的理解,最终理想变成了泡沫,随风而去,什么也没留下来。
四年之后,曹丕病逝,曹叡继位。曹植觉得自己有机会为国效力了,于是上书曹叡表达意愿,但曹叡对曹植表现出的依旧是防范的状态,这书信写多了,曹植不仅没混上脸熟,反而继续被迁徙。
所以曹丕继位后,对曹植***取的是冷暴力的模式,这种模式一直保持到了他儿子上位,在曹叡上位的没几年,曹植也就去世了,年仅40岁。
文/逻辑文史游
我不相信曹植是郁郁而终,或许有什么其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