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观群怨”是一种文学思想,它主张文学作品应该通过描写人们的情感和命运,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感情,表达作家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
“兴观群怨”最早由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兴”和“怨”两个方面。其中,“兴”指的是文学作品应该具有鼓舞人心、激励人们向上的作用,而“怨”则指的是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抒发人们内心不满和怨愤的作用。
在“兴观群怨”思想中,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作家应该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不公和不道德的现象,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积极向上,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兴观群怨”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屡次三番 [ lǚ cì sān fān ]
【解释】:许多次。形容反复多次。
2、接二连三 [ jiē èr lián sān ]
【解释】: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
3、三番五次 [ sān fān wǔ cì ]
【解释】:番:遍数。一再,多次。
4、重三迭四[chóng sān dié sì]
【解释】:形容多次重复
1、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2、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3、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4、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5、再三再四,重复好几次。
《论语》第十一章原文如下: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在父亲还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理想和品德;如果父亲已经去世,就要观察他的行为和言语。如果一个人在父亲去世后三年内能够坚持不改变父亲所教导的道德和行为准则,那么就可以称之为孝顺。
这句话强调了孝顺这一传统美德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孝顺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更是对家庭价值观念的继承和传承。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孝顺依然是我们应该坚守的美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