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亦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出自《君子行》,指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
就是在生活中不要做让人产生误会的事情,要学会避嫌,这样你会少很多麻烦。你想你要是在瓜地里系鞋带(纳履),别人很远看不清你在干嘛,还不误会你在偷瓜啊。在李树下面你两个手举起来要把帽子带带正(整冠),别人很远看你是不是很像一个偷摘李树上李子的贼。瓜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就是让你学会避嫌,由此产生了一个成语叫瓜前李下也代表着这个意思。
“瓜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是说在瓜地里不弯腰低头提鞋穿鞋,在李子树下不整理帽子。弯腰低头提鞋穿鞋,有可能涉嫌偷摘瓜的怀疑,李子树下伸手整理或者戴帽子,有可能涉嫌偷摘李子的怀疑。这俩句话是比喻,告诫和提醒人们说话办事中要谨言慎行,注意时间地点场合等,特别要注意避嫌。
瓜田提鞋,李下正冠,容易引起别人误会与猜疑。这一意思众人皆知,无须多言。然而,如果心无邪念,行事磊落,提鞋正冠,又有何惧?!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是也。
有句成语“瓜田李下”,意思就是要主动避嫌,不能在瓜田下穿鞋,蹲下拔鞋,也不能在李树下整理衣冠,尤其是帽子,有偷盗之嫌,让人误会,会说不清的。因此,人们都会避开“瓜田李下”之嫌,在独自一个人的情况下,不去是非之地。
蹲在瓜田里穿鞋,不是偷瓜也有偷瓜之嫌,在李树下戴帽子,有偷摘李子的嫌疑,现在泛指要主动避开所有嫌疑,不能沾惹是非,会无法洗清自己清白。在农村老人长辈常告诫晚辈“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不要去经济重地,商品仓库,盯着人家钱包等等,容易让人误会,万一失窃,人家第一个会想到你,怀疑是你偷的。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同桌购买了一只“新农村”钢笔,我就多看了几眼,心里也很羡慕嫉妒恨,但决没有占为己有的想法,结果没几天,同学钢笔被丢失了,同桌第一个想到了我,怀疑是我偷的,我真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老师也说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瓜田李下”之嫌,好在同桌把钢笔落在家里找到了,可我自尊心受到创伤,强烈要求老师给我调换座位。在古代人们讲究礼义廉耻的,特别是有地位的,有名望的人,公众人物都会避“瓜田李下”之赚,为人处事都会慎之又慎,深思熟虑,看有没有“瓜田李下”之嫌。
“瓜田李下”之嫌是很难说的清楚的,在农村确实有人大大冽冽的,不拘小节,喜欢抄近道,走小路,独自一人外出或在庄稼地里干活。在我们当地,大家都一起下地干活,一起回家吃饭,看到有人回家了,也会尽快停下手中活回家,避开“瓜田李下”之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是因为完全没必要到瓜田穿鞋拔鞋,到李树下戴帽子,脱帽子纳凉,完全可以避免被人误会的。完全可以走出瓜田、李树后再“纳履整冠”的。在瓜田、李下“纳履整冠”通常情况下,都会被怀疑是为偷窃而来,让人误会。“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是君子行为,如果在“纳履整冠”就是小人,百口莫辩,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主动避嫌,少一事,就少一点烦恼。
前些时候外出清明扫墓,路经一桃园,路边竖着一块石头,上面刻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警示标语,既文明礼貌,又有警示作用,让人看到后,不敢进桃园。“瓜田李下”是容易被人怀疑的地方,人们最好不提鞋,不拔鞋,不整理帽子,要防微杜渐,避免不必要的流言蜚语中伤,损害名誉,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世俗的世界里。“瓜田李下”泛指容易引起怀疑是非之地,“纳履整冠”是泛指容易引起怀疑的行为举止。尽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但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瓜田李下”之嫌,会让人无所适从的。
”瓜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大意是说,人在世间,无论待人、接物、处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嫌疑,要讲究方法,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让别人生起猜疑之心。
”瓜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原文出自于三国时期曹植的《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君子为防患于示然,不会把自己处于有嫌疑的地步。比如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走过李树下时不要伸手整理自己的帽子,注意了这些行为,就会避免被人怀疑、以及不必要的麻烦。
一个人生活在世间,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或事,因为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不一样,再加上特殊的时间、场合、***,一不小心就可能说错话、办错事,所以尽可能的要小心谨慎,不要随意说话、行动。避免招来非议的可能,是避嫌。细思量避嫌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爱护。不让别人生疑心而烦恼,是有德行;不让自己被怀疑而麻烦,是真明智。
【小结】
避开嫌疑,免却人生多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