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秉笔直书,史学家秉笔直书什么意思

tamoadmin 热门成语 2024-08-15 5 0

史记的著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著述的。史记从三皇五帝写到汉武大帝,有3000多年的历史,分8表10书12帝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身残志坚,秉笔直书是司马迁的个性,给后世史学家树立了榜样,被后世誉为太史公。

史学家秉笔直书,史学家秉笔直书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东晋中期史学家,名士官员孙盛是怎样的一个人?

孙盛,东晋时的人,他出身显赫,家族是名门太原孙氏,他的曾祖父是曹魏骠骑将军孙资、爷爷是冯翊太守孙楚。那么,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孙盛,因出身官宦家庭,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当时局势动荡,孙盛的才华得不到施展,他先后在陶侃、庾亮、庾翼、桓温的手底下做官。他在桓温手下时,曾随桓温灭成汉、北伐收复洛阳,官至长沙太守,封吴昌县侯。孙盛这个人也善于调解矛盾,当时王导与庾亮因权力问题相互猜忌,有一***高下的可能,孙盛就劝庾亮,说:“王公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此必佞邪之徒欲间内外耳。”庾亮这才作罢,孙盛缓解了两位权贵的矛盾。而且孙盛特别能清谈,可以与一个人辩驳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孙盛也是位秉笔直书的史学家,他在桓温帐下时,把桓温在枋头的败绩,如实记载于《晋阳秋》中。桓温知道后就威胁孙盛的儿子,说:“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孙盛儿子受到威胁后就劝孙盛删改,但孙盛做人讲规矩,他拒绝了修史的要求,并写了两定本,寄于慕容俊。太元中,孝武帝在全天下收集异闻,始于辽东得之,以此来相互考校,多有不同,书遂两存。

史学家秉笔直书,史学家秉笔直书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孙盛也有污点,孙盛因为家贫,在长沙太守任上捞取钱财,州从事到郡中发现了他的行为,但敬佩孙盛的名声,没有弹劾他,可孙盛不但不感激,还说从事的坏话,使得桓温派从事再考察,让孙盛的***行为得到曝光。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古代的历史学家都是正人君子,他们写的史书都是真实可信的,对吗?

古代史官自从唐太宗年间皇帝强行要起居注之后,就以皇帝为马首是瞻了,比如烛光斧影,如玄武门,都说不清楚了,史官不在以史为主,而是保命,所以才会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史学家秉笔直书,史学家秉笔直书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的历史学家里不乏正人君子,但肯定不都是正人君子,所以他们写的史书并非都是真实可信的。当然,即便如太史公这般的正人君子,所著《史记》也并非全部真实可信。原因有三:

1、历史学家也是人,是人就会有情感,有情感就会或多或少影响他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判。而他的评判很可能又会左右后人对某历史人物的认知。

比如项羽,他推翻秦朝固然了不起,但他喜怒无常、优柔寡断,又接二连三地屠城,这种暴行难道就好过赵高当政的秦朝吗?然而在史记里,项羽本该乘坐“世家”号列车,太史公却把项羽安排到了本该属于帝王专列的VIP车厢-“本纪”里面。这个也算勉强说的过去,毕竟项羽自封了个西楚霸王,还分封了天下诸侯。但在对项羽描述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项羽的崇拜之情,而完全无视项羽的种种罪行了。

2、历史学家都想秉公写史,但往往会有难言之隐。

所谓历史,往往是胜利者的历史,自古成王败寇,对于成功者,自然会尽量美化,这种美好可以任意发挥想象,比如帝王出生前的种种异象;可以夸大,比如高祖斩白蛇,估计就是无意间打死了一条小白,在史书里居然被神话成了赤帝白帝之争,也真能忽悠。

当然,实在不行,还可以断章取义,瞒天过海。对于英雄,只记功不记过,对于坏蛋,只记过不计功。比如唐太宗的玄武门杀兄,这个实在是太宗的污点,但聪明的史学家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为了保命,总会有办法的。

3、历史学家生命有度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历句句求证,况且有些事情是死无对证。

针对这种不够明白的情况,有些史学家选择留白不写,有些史学家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些史学家更负责,他一方面把前人有代表性的观点一一罗列,另一方面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孰对孰错任后人评说,不至于误导观众。比如裴松之。

  • 历史都是过去式,有真有***难辨识。
  • 治学须得严求证,观众无需太较真。
  • 虚实一个不能少,有虚有实更立体。
  • 前人做事后人评,后人又被后人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