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蛇灰线典故,草蛇灰线典故的出处和背景故事

tamoadmin 成语查询 2024-08-08 4 0

伏脉千里还是伏延千里?

答:是伏脉千里,不是伏延千里。

扩展资料:

伏脉千里对应的成语是草蛇灰线。

草蛇灰线典故,草蛇灰线典故的出处和背景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草蛇灰线是一个成语,草蛇:一条蛇从草从穿过,不会留下脚印,但蛇有体重,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却仍存在的痕迹。灰线: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是很恍惚的。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2、而伏脉千里(fu mo qian lf)形容词,隐晦,不明说、不讲明的意思。两词组合而成的“草蛇灰线,伏脉干里”则属于文学创作中,埋伏笔的方法,埋伏笔使***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在《红楼梦》中,曹老先生简直把伏笔用绝了。文章经其“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真是处处点情,字字珠玑,一字不可减而一字不需加,留下的全部是精华。

把“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元春是不喜欢“绿玉”吗?

怡红院是大观园的重要景观,“怡红”二字反映了大观园红花似锦、美女如云的景象,也显示出贾宝玉爱红的性格。院子里一边长有一棵红艳艳的海棠花,一边种有数本绿油油的芭蕉,红绿相对,贾宝玉把此处的匾额题为“红香绿玉”,就有红海棠和绿芭蕉互相映衬之意。 贾宝玉会题这四字,除了描绘眼前之景外,还藏有自己的小心思。

“绿玉”二字暗指黛玉,还有把“红香绿玉”这个词去掉“红”、“绿”两个前缀的字,简称“香玉”。在“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个章回里,贾宝玉闻到林黛玉身上有奇香,就讲了一个耗子精偷香芋的笑话,“香芋”和“香玉”谐音,他把林妹妹比作“香玉”。贾宝玉自小与林黛玉是一对儿,情投意合,他希望此生能与林黛玉长相厮守,沉浸在“红香绿玉”的温柔世界里。

草蛇灰线典故,草蛇灰线典故的出处和背景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来,贾元春回乡省亲,她或许是觉得“红香绿玉”四字太过呆板无趣,或是觉得这四个字有些香艳暧昧,又或是她不喜欢黛玉……总之,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她把这个地方的匾额改为“怡红快绿”,赐名为“怡红院”。从词面意思来看,“怡红快绿”是人们看到娇红的海棠花心情怡悦,见到碧绿的芭蕉浑身畅快。贾元春妙笔生花,她修改过的匾额既有花树的红绿之景,也有观赏者的美丽心情。 从文学的角度上看,贾元春这一改确为匾额文字增辉不少,但修改后的“怡红快绿”却弥漫着不祥的气息。没有“香玉”的怡红院,暗示着贾宝玉最终没有和林黛玉走到一起。之后,贾元春赏赐给宝玉和宝钗的端午节礼物是一样的,这意味着她有意促成“金玉良缘”。

木石之盟无缘相守,多情小姐空余恨,怡红公子独牵挂!“怡红快绿”不仅是宝黛爱情悲剧的一个伏笔,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快速流散的一个谶语。 我们可以看一下《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的一个情节:贾芸在坠儿的带领下来到怡红院门口,他看到门上悬挂着匾额“怡红快绿”,他心中暗想:怪道叫‘怡红院’,原来匾上是这四个字。我要说的重点不是贾芸的见闻和心理活动,而是在文字边上有一句脂砚斋的批语:“伤哉,转眼便红稀绿廋矣。叹叹。”一个“伤哉”,两个“叹”字,批书人似乎意识到了“怡红快绿”的不祥之兆。细观“快绿”两字,我们可以解释成“畅快于绿色”,也可以理解成“快点变绿”。 大家都喜欢绿色家园,快点变绿有啥不好呢?因为“快绿”前面有“怡红”二字,连在一起就有“喜欢的红色渐渐消褪,绿意快速占满枝头”的意思,这是南宋词人李清照“绿肥红瘦”的诗意。李清照《如梦令》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表达女子伤春惜花之情,暮春的海棠花渐渐凋零,绿叶越来越茂盛。

恰好怡红院里种的也是海棠花,李清照所吟的也是海棠花。院中海棠花传说出自“女儿国”,花瓣上的红晕有如美女施脂,有闺阁女子之态,故名“女儿棠”。所以,这株海棠花象征着大观园的女孩,海棠花绿肥红瘦之时就是女孩红颜老去之日。贾宝玉的“红香绿玉”是红绿两色平衡,改为“怡红快绿”后,绿叶快速盖住红花,红绿失衡。红色在《红楼梦》里是吉祥之色,是贾宝玉喜欢的颜色,他衔红玉而生,自小有吃胭脂的癖好。

他把书斋取名为“绛芸轩”,入住怡红院后自号“怡红公子”,在他的世界里充满着鲜红之色。 红色在***中代指百花群芳,红楼诸艳,是大观园众位红颜的象征。贾府姑娘有如娇红的鲜花,花开花谢是她们一生的写照。“千红一窟”既是百花残败之景,也是贾府女孩悲惨的结局。林黛玉见花如见自己,每当春残花落之时,她会独自哭泣残红,埋葬落花。 脂砚斋言:“《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枝上的红花恰如大观园的美丽女孩,当绿色渐渐变多,红色渐渐变少,就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之时,“红消”是因为“快绿”,而贾元春把“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删掉了“香玉”二字,即是“香断”。 最能体现大观园“绿肥红瘦”、“诸芳流散”的悲凄情景的诗句,是林黛玉《葬花吟》的最后四句:“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草蛇灰线典故,草蛇灰线典故的出处和背景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诗句中两次出现“红颜老”,这是以花喻人,红花红颜有一天终将老去。 众多女孩在大观园中千红斗艳,但美好春光总是太过短暂,还没好好地“怡红”,转眼已是“快绿”。这些花季女孩死的死,散的散,恰似一地的落红,曹雪芹会把书斋取名为“悼红轩”,这和林黛玉“泣残红”的心境是一样的。 贾宝玉是绛洞花王,他见证了大观园群芳的繁盛和凋落。他所住的怡红院曾有群芳齐集,“红香绿玉”极一时之盛。却不料“怡红快绿”四字早已暗隐不祥之兆,蓦然间,这场“群芳宴会”已悄然散场!

在《红楼梦》原著中,省亲的元春把“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因此宝钗猜测元春不喜欢“绿玉”,但这并不一定是元春的本意。

一、“红香绿玉”与“绿玉”的语境不同。

第17回,宝玉陪同贾政等人在大观园题对额时,考虑到怡红院的西府海棠、芭蕉是一红一绿,所以想出了一个“红香绿玉”,虽然扣题,但给人的感觉只是词语的堆砌。

后来元春把“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这4个字的词组顿时就鲜活起来,显得更加生动传神,这也体现了元春不俗的才华。但客观来讲,语境不同,由此就断定元春不喜欢“绿玉”这2个字的词,失之草率。

二、说元春不喜欢“绿玉”,只是宝钗的个人观点。

元春省亲时,要求宝玉现场写一组共4首五言律诗。宝玉在写《怡红院》这一首时,有一句“绿玉春犹卷”,被宝钗看见。宝钗就揣测元春意思,悄悄地让宝玉改为“绿蜡”,参照的是唐代钱珝咏芭蕉诗的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乾”。从这可以看出,宝钗读书很多,才思敏捷。

但是元妃对宝玉交上来的前三首诗,其中也包括那个“绿蜡”,未置一评,倒是对第四首《杏帘在望》赞不绝口。而这第四首诗,恰恰是黛玉“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的小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