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春蚕到死丝方尽,已经完美诠释了它导丝还在努力吐丝,可以形容老师诲人不倦,任劳任怨的高贵品质。
对“春蚕”最早的记录见于《诗经》,而把“春蚕”进行拟人化的比喻最闻名的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致,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
其实这是李商隐写的 跟老师就没半毛钱的关系 只是现代人非要拿来表彰下老师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直到死亡才停止吐丝,蜡烛烧成了灰才停止流泪通俗讲就是老师的一生都在奉献 说好听点就是赞美老师无私奉献为了教育事业牺牲了自己的一生的高尚品质(我个人认为现在很少有这样的老师了,都是在为钱牺牲,那些真正为了教育事业牺牲的好像都被教育部门踢到穷地方去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后一句是,蜡烛成灰泪始干,比喻的是教书育人的老师。教师不仅要教授基础的文化知识,同时要教育学生怎么去做人,怎样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的工作是高尚的,影响着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所以,现在国家对教育事业很重视,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工作也很辛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比喻那些辛苦劳动且无私奉献的人们,通常被世人用来形容老师,用来讴歌那些具有牺牲奉献精神、高尚品格的人。
而诗句实际上是用来歌颂爱情的,意思是:“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
出自: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