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之谈
拼音:bù jīng zhī tán
同义词:奇谈怪论、无稽之谈
反义词:不易之论、不刊之论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形容言论无根据
出处:晋·羊祜《诫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解释:经:正常,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荒诞没有根据的话
不经之谈拼音:bù jīng zhī tán同义词:奇谈怪论、无稽之谈反义词:不易之论、不刊之论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形容言论无根据出处:晋·羊祜《诫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解释:经:正常,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荒诞没有根据的话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 不经之谈: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历史上斧声烛影的事也叫刀光剑影,是存在的。赵匡胤坐了天下,他的妈妈杜太后逼着他要他把江山传给弟弟赵匡义(后来叫赵光义),并且让赵普写了备忘录一类的文书藏起来,这给赵光义滋长了野心,后来真的杀了他哥哥赵匡胤,上演了斧声烛影的残剧。
斧声烛影又称作烛影斧声,是用来形容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当晚宫中发生的一些奇怪的现象,再结合当时由弟弟赵光义继皇帝位这种不合常规的现象,后世的史学家对此表示疑惑的一种修辞,其与“瓜田李下”意思差不多,因为从最终受益的情况来看,即使不是赵光义做的也与他逃不了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下***发生的背景,当时是宋开宝九年十一月,赵匡胤已经当了十六年皇帝,今年刚好五十岁,虽然对于皇帝这一平均寿命才四十岁的职业来说赵匡胤不算年轻,但是年青时习武打下底子的赵匡胤身体一直不错,首先赵匡胤一夜之间突然暴毙就让大臣们十分怀疑。
其次就是赵二继承皇位的合理性,历史上不是没有兄终弟及的规矩,但那种情况一般是国家不稳而没有成年子嗣继位,所谓“国无长君恐生忧患”,但是当时赵匡胤最大的儿子赵德昭已经成年,赵二兄终弟及的说法实在不能让人信服,虽然他与赵普合谋编织了“金匮之盟”的谎言,但是实在是经不起推敲,因为事实胜于雄辩,赵二并没有按照盟约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美,反而是将他全家赶到了房县。
最后则是赵光义登基之后的一系列作为,他先后逼死了赵匡胤的两个儿子,然后又放逐了老三赵光美全家,而且他登基时已经是年底了,他楞是废掉了赵匡胤的开宝年号,改元太平兴国,一般历史上这种新君登基就改元的是非常少见的,由此也可以看到赵二渴望证明自己,虽然他不是赵匡胤选定的继承人,但是一样会做得出色,然后悍然发动了雍熙北伐,然后就被***打脸,***上都中了一箭趴在驴车上才逃回来。
他的所作所为连儿子赵元佐都看不过去了,后来直接被他逼疯了,不得不改立赵恒为太子,结果太子受到民众爱戴的欢呼声赵二也吃醋,更不用说鸠杀李煜、钱俶等降臣了,反正从赵二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不是干不了“烛影斧声”这种事情的人。
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6年)十月壬***,太祖赵匡胤突然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 。当夜太祖暴毙。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宋太宗
斧声烛影的出处并不见于正史记载,而是来源于一个叫文莹的和尚写的一本《续湘山野录》,书里记载宋太祖年轻的时候曾和一个道士一起游历,这道士懂些占卜测算之术,他对宋太祖说如果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你可以多活十二年,否则你要尽快安排接班人。于是宋太祖当晚夜观天象,果然是晴,心中大喜。可不久天忽然陡变,尽然下起了鹅毛大雪,于是就发生了前段所描述的斧声烛影***。
文莹和尚故事写的很精彩,也被后人拿来作为赵光义弑兄夺位的证据。可在一涵看来,这种记载当故事看看可以,当不了真。赵光义即没有夺谁的位,也没有弑兄,因为他没这个必要。
宋太祖虽然没有正式立储君,但如果能联系一下他所处的历史时代这是很好理解的,皇太弟,皇太子的册封本来在纷乱的五代时期就不流行,正常继位的标配是亲王爵+京尹。赵光义被封为晋王+开封府尹,并且位在宰相之上。这其实已经很明确了,宋太祖是要让他继位的。
宋太祖
那为什么当时的人会搞个斧声烛影这么扑朔迷离的事情出来呢?这主要和宋皇后当时的作为有关系,宋皇后当时才25岁,没有子嗣,宋太祖突然暴毙,没有来的及交代后事,她出于私心,没有找晋王,也没有找太祖次子赵德昭25岁,而是派人直接找太祖四子赵德芳17岁入宫商量后事。当然后来晋王光义抢先一步入宫,将宋皇后想立赵德芳上位的念想彻底扼杀掉了。从这一***也可以反映出当时太祖是没有传位诏书的,如果有的话也应当传位于前皇后所生的二子德昭,绝不可能是传位于生母都不知为何人的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