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可能误会了。
这是个伪命题。
所有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所谓系统的学习只是把碎片化的知识在连续的时间内学完而已
正确的学习是:先有常识,确立了正确的知识结构。然后慢慢朝里面填充。
谁还能一下子把所有东西全学完吗?
人穷其一生,也只能学到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知识中的很少的一部分。不也是碎片化知识吗?
从来没有什么全才通才,只有专才。学知识,无非就是碎片大小的区别而。
即使是在一个非常垂直非常狭窄的领域,谁敢说自己的知识是完整的?
学习,就是不断消化不断吸收的过程!
碎片化有能有什么危害?学一点是一点,懂一点明一分,悟一分精一分。
碎片化的知识最大的危害是使人浅薄与自大。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随便一点手机屏幕,就能浏览大量的信息。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之中。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为了获得流量,自媒体都不约而同地走上标题党、情绪化的道路上。深刻的、整体的、系统性的思考,被浅薄的情绪化观点所替代。一个观点被分解成无数偏激的小标题,理性的思考成为一个奢侈的事情。
二十多年前,王小波写过一篇《论战与道德》的文章,批判得是在论战(讨论问题)的时候,许多人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道德,再以下三滥手段攻击之(王小波说得屎橛子),现在网上讨论问题的状况,仍未有大改观。当有人指出社会存在问题之时,往往会被怀疑动机以及自身的道德水平。《战狼2》大火的时候,有人稍微表达出电影还存在瑕疵,即会被群起而攻之。
碎片化的阅读,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就是懂得许多,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自己不懂的。读到一段戏说历史,看到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就可全面反对学者早有定论的研究;看到有民间科学家提出引力波(其实是跟物理学上的引力波完全不是一回事),就敢轻视物理权威;看到历史名人的小八卦,就可全面抨击人的成就与研究。以偏概全、一叶障目,是碎片化阅读带给我们最糟糕的影像。明显的例子,看到一些大学老师“有理有据”地反对鲁迅,就觉得鲁迅的文学成就被高估、被过誉。
事实上,自己全面去阅读了鲁迅的著作,何须别人帮你判断呢?
危害,能有啥危害,你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能对你有啥危害?
你会因为一个人知道茴香豆有四种写法而歧视他,陷害他,欺负他吗?并不会嘛。
但是某人因为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就觉得不知道的人都是文盲,都低他一等,需要经常性的拿出来炫耀?
哎,怎么说呢?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多,也挺不容易的,大家还是多一点宽容吧。
如果说碎片化知识有危害概述则片面化,如果在头条上看到好的东西,不管是诗词或史哲,让你顿悟,使你不得不通过网购买到书籍进行系统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怕只怕,有些人抱着砖头便以停驻不前,而沾沾自喜,自命不凡了。
碎片化知识,属于快餐;
系统的知识属于满汉全席或是法餐。
快餐,容易造成不消化,在碎片化知识里,因为吸收的是他人嚼过的知识,所以带走片面性。
而系统的学习,需要的是耐心、静心,但是是体系化的,带走自己理解的。在一切都以更高更快更强为号召的时代,人们总是觉得时不我待,会厌烦系统化学习……!
于是总会有偏听偏信~道听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