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这个成语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
典故发生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当时,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曹操率七万兵马迎战。两军对垒,袁绍兵强马壮,粮草充足,曹操则处于明显的劣势。
曹操的谋士荀彧建议:“袁绍的军队虽然众多,但他的粮草都囤积在乌巢。如果我们派出精兵,烧掉他的粮草,那么袁绍的大军就会不战自乱。”曹操***纳了荀彧的建议,派大将徐晃、史涣带领精兵奇袭乌巢,烧掉了袁绍的粮草。
袁绍的军队得知粮草被烧,军心大乱,曹操趁机发动进攻,一举击败了袁绍。
你好!
釜底抽薪最有名的一个典故便是曹操的官渡之战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
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
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故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
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
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
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
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
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军队的攻打。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队打败。侯景最后只得带着剩下的几百人投降梁朝。
东魏的魏收为这事写了篇奏章,他指出对侯景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没有接受这一劝告。后来侯景果然又叛变了梁朝。
釜:炊事用具,即锅。薪:柴草。这个成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