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廉鲜耻下一句是什么,寡廉鲜耻下一句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查询 2024-07-29 3 0

陈叔宝亡国后都做了哪些事情?为何隋文帝骂他“全无心肝”?

陈叔宝是南陈的末代皇帝(南陈后主),同时也是史上极有名的文人皇帝。陈叔宝在位7年时间(582-589年),丝毫不把国家政务放在心上,每日里醉心于做四件事:写艳诗、建豪宅、喝大酒和享受美色,如此胡作非为,不仅把江南的社会风气带坏,也使得国势迅速衰落。

588年底,隋文帝的次子杨广率军进攻南陈,于次年初攻克建康,并从枯井中把陈叔宝搜出来(“后主闻兵至,从宫人十馀出后堂景阳殿,将自投于井。袁宪侍侧,苦谏不从,后阁舍人夏侯公韵又以身蔽井,后主与争久之,方得入焉。及夜,为隋军所执。”见《陈书·卷六》)。就这样,陈叔宝以一种不可言喻丑态,迎来自己的亡国君生涯。

虽然两晋南北朝的亡国君结局大都很不堪,但陈叔宝明显是个例外,因为在他投降后,隋文帝非但没有幽禁或杀死他,反而准许他以三品官员的身分上朝。不仅如此,隋文帝还经常设宴招待陈叔宝,但在宴会上禁止演奏江南音乐,唯恐勾起他的亡国之痛。隋文帝之所以善待陈叔宝,固然是出自宽仁的性格,也跟他新纳陈叔宝的妹妹宁远公主(即宣华夫人)为妃有关。

寡廉鲜耻下一句是什么,寡廉鲜耻下一句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应该说,陈叔宝在亡国以后,日子还是相当不错的。之所以杨坚说他“全无心肝”,也因为他自己装死装的比较到位。

有关陈叔宝投降隋朝以后得正史记载,《陈书》写的不多,主要是《南史》记录的比较详尽:

既见宥,隋文帝给赐甚厚,数得引见,班同三品。每预宴,恐致伤心,为不奏吴音。
后监守者奏言:"叔宝云,’既无秩位,每预朝集,愿得一官号’"。隋文帝曰:"叔宝全无心肝。"
监者又言:"叔宝常耽醉,罕有醒时。"隋文帝使节其酒,既而曰:"任其性;不尔,何以过日。"
未几,帝又问监者叔宝所嗜。对曰:"嗜驴肉。"问饮酒多少?对曰:"与其子弟日饮一石。"隋文帝大惊。
及从东巡,登芒山,侍饮,赋诗曰:"日月光天德,山川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并表请封禅,隋文帝优诏谦让不许。

来到长安以后,杨坚对这位亡国之君比自己的外孙子好多了,不但没有伤害陈家子弟,甚至还给他三品官员的待遇,多次接见了陈叔宝。

寡廉鲜耻下一句是什么,寡廉鲜耻下一句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一天,杨坚问派去盯陈叔宝的人老陈最近在干啥,这人答道:“陈叔宝别的没啥,就是觉得自己只有个待遇还不行,还想您赐他一个实际的官衔。”杨坚摇摇头:“这个叔宝啊,全无心肝!”至于嗜酒、吃驴肉、写诗等事情,都是一些点缀了。

这个故事读起来,不知道有没有点熟悉的感觉。是的,和三百多年前的一个人非常像——刘禅。

同样是短命割据王朝的亡国之君,同样获得征服者的优待,而同样又都在犯傻。陈叔宝到底是没心肝,还是大智若愚,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寡廉鲜耻下一句是什么,寡廉鲜耻下一句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知道的,是陈叔宝日子过得还不错,这就行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怎么看待薄伽丘的十日谈?

看个人用什么眼光看待了,十日谈主要讲十个年轻男女因为瘟疫在一座房子避难,在相处的十天里每人每天叙述一个故事,个人认为这本书并不***,在那个封建统治迷信的时代,里面的故事却体现出了人的觉醒,批判了封建贵族的堕落,揭露了天主教会黑暗的统治,故事或许带着颜色,但整体来说意义重大,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令人反思。

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一个人文主义者。他一生勤勉多产,既以短篇***、******蜚声文坛,又擅长写作叙事诗、牧歌、十四行诗,在学术上成就卓越。

《十日谈》是薄伽丘最优秀的作品,写于***的1348年,完成于1353年,讲述了三名男青年与七名少女在10天内讲述的100个故事组成,故称为《十日谈》。

《十日谈》中的故事来源广泛,在此基础上,他增添了人文主义于其中,以犀利无比的笔锋,辛辣地嘲讽了教会的***堕落。他的批判是深刻的,他毫不留情,直指教会教义。同时他又讴歌爱情,讴歌爱情的美好、高贵,歌颂人间的幸福生活。《十日谈》中还谈及到人应当全面发展的观念。

《十日谈》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巨大价值的文学作品,其语言精炼、流畅,又俏皮、生动,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的艺术形式。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十朝元老是谁吗?

在古代皇权社会,能够做到“三朝元老”,已经是非常难得,然而中国历史上竟然有一位“十朝元老”,他就是五代冯道,先后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冯道是如何取得这个中国古代史独一无二的地位?

冯道为官几十载,一直严于律己,堪称古代清官典范。不管皇帝怎么变,他都是兢兢业业,累死累活的发展生产;他眼光睿智,关键时刻出谋划策,往往一语中的。

新旧《五代史》对冯道都是不吝嘉言。王安石、苏辙、石介、晁补等人都对冯道屡有推崇。富文忠(富弼)论道之为人曰:“此孟子所谓大人也。”王荆公(王安石)论冯道能屈身安人,如诸佛菩萨之行,唐介曰:“道为宰相,使天下易四姓,身事十一主,谓为纯臣乎?”安石曰:“伊尹五就汤、五就桀,正在安人而已。”介曰:“有伊尹之志则可。”荆公变色。

冯道自称“长乐老人”,可说性情宽厚,淡泊名利。有两个故事可以看出他的好心态。

第一个故事说,后晋时有人牵驴入市,在驴脸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冯道”二个字。亲信禀告冯道,他毫不动怒,只淡淡说:“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这可能是有人在为驴找寻失主,有什么奇怪的?”

第二个故事说,后唐时工部侍郎任赞曾经背地里嘲笑冯道:“冯道如果走得急了,准要从他身上掉下一本《兔园册》来。”《兔园册》是当时私塾教学童的课本,内容肤浅,常受士大夫轻视,任赞此举显然是说冯道学识浅薄。冯道得知此事,并未生气,只是把任赞召来,对他说:“《兔园册》是著名儒者编撰,内容丰富,并非浅薄之作。现在的读书人,只知道用俏丽词句的科举文场,来图谋功名利禄,那才是真正的浅薄!”任赞听了惭愧不已。

五代时期的冯道,可以说是为官之道在中国历史上无人出其右。其高明独到之处就在于识时务“易其主却不易用其心”,“但行好事,不问前程”,确实是在为底层百姓办自己力所能及之事,故而历经十朝,左右逢源,成为唯一官场“不倒翁”,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了。

正常来说一位臣子从走向仕途到退休回家能历经三五个皇帝已是极限,更有甚者若是碰到历史上有名的那几个在位时间长的帝王比如汉武帝、康熙帝、乾隆帝等连一朝都历经不了,可以这么说在一个连续的王朝统治下是不可能出现十朝元老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必定是在乱世,在此范围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出现的几率会比较大,再细细探寻之下这个人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的冯道(以上是对历史了解不甚清楚的人的探寻方法,当然若是平常留心的话对于这样的特殊人物知道一次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到冯道自然要知道他历经的是哪十帝,唐朝自从在公元907年被后梁朱温取代后,天下便正式进入大混乱时期,冯道作为一个墙头草般的臣子便开始周转于各个王朝的帝王之间,他一生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最后在周世宗在位时期病逝。

他的一生并没有过多可圈可点的贡献,唯一的贡献就是对儒家经典也即《九经》的大规模刻板印刷以及他自己引以为傲的历经十位皇帝而终老的一生。说起冯道的生存之道就一个特点明时局,对时局的把控特别到位,皇帝急需什么他能想到什么,在他眼里没有什么忠君之道,皇帝只是他服务的对象。他的这种处事方式虽然利于自己的生存,但在封建时期特别讲究忠君爱国的卫道者看来被人鄙视,比如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元代诗人刘因专作一首名为《冯道》的诗来嘲讽冯道,其诗为:

“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

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

当然有人鄙视,自然也有人奉其为“祖师”,到现如今吹捧他的不在少数,关于专门写他的书,随便一搜就有很多。窃以为对于这样的历史人物冷处理比较好,爱国是任何时代都永恒的根本,对于这样的朝梁暮晋之人,不说批判也不能大肆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