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缄其口讷于言,三 缄 其 口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27 6 0

道德经》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它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知者不言,实物不会说话。言者不知。言语与文字同类传递信息。离实际实物有距离言语名也。

怎么知,品,嚐,感,觉,知,感知的东西是没写在纸上的。言者说也,能说的语言名子文字是符号。文字不是实物,不能实用的,文字只是代言,只有实钱,实物才能感觉到。

老子告诉我们,五千言里的言外之意,在实践中自己遇到,才能悟出正道。

三缄其口讷于言,三 缄 其 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知道之君行不言少言之政,顺其自然不扰民。不知道之君,行有为之政,则乱由此而起。

自然是有道理的,而且是大智慧。老子五千言说的就两字,无为。

做人修身无为,少言之,可以参见大辩似讷。天下之乱,在于争名争利,不尚贤,没有名可以争,人们也不在乎名,自然少很多纷争祸乱。老子的智慧参透,然后弘扬无形中可以消除很多灾祸,平添很多福气。

三缄其口讷于言,三 缄 其 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本意为:真正知晓道理的人,不用言语而用实践去证明其懂得;用言语去证明自己知晓道理的,常常是不懂装懂的人。李耳告知后人,要知行合一,身教重于言教,一个人要身先垂范,依道勇于实践,如此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而其相反的人,整天夸夸其谈,炫耀自己的才智,而不身体力行,为社会创造真正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如此一类人知行不合一,其知往往不是真知而只是不切实际的玄学与错误的见识!


要明白《道德经.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 的意思,首先要知其五十六章的无字标题密码是:七二十四(随九九乘法表排的),全章都是以此论述的。

中华文化、龙、应用数学的七午是龙的组成部分:马首(道首)代表交换、票决等马跳跃的意思;二丑是龙的组成部分:牛鼻子,代表对方提不同意见;十四是:龙鸡手,代表工作等意思的十,制止用龙兔腿,代表法纪规矩的四。

三缄其口讷于言,三 缄 其 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按此应用数学说操作原则,即这句话的真意:交换、票决的“七”时,不能用法纪规矩约束其无记名无言地反映不同意愿,如马跳跃跨越时不能用马绊约束。

知道此意思者,不靠发言反映,靠投币、票说话,为智者;靠发言提不同意见的"二"者,不知此理,也是无知的。

所以要“塞其兑",即不言“说”,去言就是塞"兑"…… 。”不信你看一下《道德经》的文艺版《红楼梦》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的“大包干”责任制,就是说这一不完全的市场交换方式。详见拙著《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包括《道德经》译文)五十六章回。

(文/刘树成)

老子所说自然有道理,不过其曲太高,言语奇怪,不好理解。有索隐求怪之嫌。不如儒家从平常日用间修身好懂。

老子本无意留下文字,所以也不能怪他。

道德经之五千言被后人反复研究,兵家以之为上等兵法,治世者以之为上等策略,道家以之为金丹大道,常人以之为上等处世法则。当然也有大笑而弃之者。

圣人体道,与道玄同,不形与言。道之玄妙非言语能说,比说苹果的滋味难以言说形容,游泳的感觉如何说与不会游泳的人知?悟了就是悟了,没有悟,不管怎么说,都无法悟。

常人不明,未悟道,口谈言辩者,非真知道者。言说不己者,即非真知。会游泳的人不会随意跟不会游泳的人说游泳的感觉,跟会游泳的人也是相视而笑,双方已明,又何须用言?

圣人三缄其口,不露锋芒,释然无虑,含光敛耀,顺物忘怀,和世俗混同,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圣人虽与世混同,心却超然于尘情外,没法让他亲近特定的人;德被众人万物,***见而不愿意疏远他;淡然无欲,众人无法以利打动他;超然已脱生死,常人也无法伤害他;视名利富贵为浮云,不可以贵而动他;披褐怀玉,不可以贱而动他。

圣人不在亲疏利害贵贱之间,故是天下之贵人。

三缄其口有何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某天,他们来到周王朝的故都,在参观周 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有一个铜铸人。奇怪的是,这尊铜像的嘴上被贴 了三张封条,背面刻有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即:这是古代一位出言谨慎之人。

大概这给了孔子极大的启发和震动,他在后来教诲学生时,总是不忘强调“君子讷于 言而敏于行”。

后来人们便以“三缄其口”或“缄默不语”来比喻“慎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