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拼音:yī qiū zhī hé)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一丘之貉指彼此为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一样都是坏人,没有差别。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都是一样的坏人,具有一定的贬义。丘,是土包。貉,是指一种像狐狸一样的野兽。由此可见把人比喻成狐狸一样的野兽当然是贬义了。所以一丘之貉当然是一个贬义词。我们常说某人和某些坏人都是一丘之貉就是一句骂人的话!
一丘之貉是个成语,不是词,不具有词性。单就此四字而言,一是数词;丘名词,;之是助词“的”的用法;貉是名词,动物,像狐狸。四字合在一起就成了成语。一丘之貉是贬义成语,比喻在一起的一群臭味相投的人,或指是同一类型的人,常用来比喻坏人。比如:某某某与某某某是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相近的成语:
沆瀣一气
【拼音】:hàng xiè yī qì
【释义】: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例句】: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 ★清·曾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