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富有盛名的一个人物。他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和西域的通道,让汉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主动出击攻打匈奴,在一定时间内解决自秦以来北部边境的困扰……同时汉武帝也是穷兵黩武,穷奢极欲的。他曾经为了得到汗血宝马,征伐大宛;征服朝鲜;开辟西南夷;征讨闽越和南越。他还崇信方术,曾经几次到东海寻访仙人。
汉武帝开创了空前的丰功伟绩,但晚年的穷兵黩武和巫蛊之祸为其留下负面的污点,也引发了政治危机。汉武帝在位54年,有40年都在打仗,不仅掏空了自汉建立以来的所有积蓄,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汉武帝晚年时,出现了大量失去土地的流民,一度把大汉王朝推向了危机的关头。
汉武帝的做法跟秦始皇真的有几分相似之处,之所以汉朝能够延续下来并能够出现昭宣中兴最主要有两个原因。
1,汉武帝在晚年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直面自已的过失,发布了《轮台诏》重拾汉初的息兵养民、轻徭薄赋的国策。逐渐平息了民间的动荡,也为之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真的是悬崖勒马。
2,汉武帝临终时选自己的小儿子刘弗陵为继承人,并让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接受遗诏并共同辅佐幼主。而汉武帝死后霍光***取了比较缓和的政策,让老百姓的到休养生息。霍光虽然全倾朝野,却也一心为汉朝臣子从来没有篡位的想法。汉昭帝虽然死的比较早,但也是历史上有名君主。汉宣帝励精图治,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让西汉王朝出现了又一个盛世。
总结起来就是,汉武帝及时悬崖勒马,并选对了继承人和顾命大臣。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首先,汉武帝的命运比秦朝皇帝好很多。他不仅有善于积累的父亲和祖父,刚上台时还有严厉的祖母在一旁管教,处处制衡汉武帝的随心所欲,让汉武帝没有像隋炀帝一样,刚一上台就开始穷奢极欲,大失民心。而且,他父亲和祖父积累下来的家底的确数量太过惊人,足以让他挥霍。而且,他攻打匈奴虽然是穷兵黩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匈奴是北方边境线上的大敌,经常抄掠边境残杀百姓,天下人心都非常赞成汉武地区攻打匈奴。所以说百姓并不反对汉武帝大量花费国帑去搞军事建设。
第二,汉武帝的警觉性比较好。在汉武帝晚年,他的帝国已经开始出现动摇,国家各地开始有盗贼作乱,虽然没有打出明确的政治旗号,只是为了粮食和钱财,但是也能看的明白,当时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看到了这些事情,汉武帝晚年开始反思自己的政策,轮台罪己诏和霍光等人的上位都是汉武帝反省的表现。
第三,汉武帝身边贤臣众多,虽然偶有小人但是他们的权力和地位都不高。这就保证国家没有从内心中开始腐坏,正所谓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有了这样的基础,国家就可以稳定下来。再加上,汉武帝之后,盐铁会议上真正将汉武帝的政策改变了过来,使国家转向了正常轨道,这也是昭宣中兴的基础。所以,汉朝很***的躲过了亡国之祸。
首先亮明观点:汉武帝穷兵黩武、穷奢极欲,大汉之所以能免“亡秦之祸”,最主要的是他晚年能够悬崖勒马,及时转变政策,与民休息。
汉武帝的穷兵黩武,主要体现在抗击匈奴方面。汉武帝在几十年的抗击匈奴的过程中,开边兴利,继往开来,对中国历史还是有很大贡献的,无疑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他竭天下之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奉其政,数十年无宁日,加之以重刑罚、穷奢华、弄鬼神,终使民怨沸腾,社会动荡,大汉社稷岌岌可危。
当时社会动荡到了什么程度呢?
据历史记载,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关东出现了200万流民,引起很大骚乱。需知陈胜几百人就可以点燃亡秦的星星之火,何况是200万,处置不当,就会动摇帝国根基。另外,公元前104年,李广利远征大宛,“天下奉其役连年”,导致“海内空虚”,“天下骚动”,引起了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的农民大***,这次***遍及关东地区,大群数千人,小群数百人,他们攻城池、杀官员,掳掠乡里。这些人直接攻击官府,比流民危害大的多。
以上的这些动荡,虽然最终被汉武帝以严厉的手段镇压下去,但问题的根子还在,这让晚年的汉武帝进行了深刻反思。他认识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要保存抗击匈奴所取得的成果,保住他刘家的天下,必须及时的在政策上实现转折,使社会安定下来,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政策的转折出现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也就是汉武帝死前的二年。这一年,汉武帝颁布轮台“哀痛之诏”,批评自己几十年来的穷兵黩武政策。他在《轮台诏》(即我们常说的《罪己诏》)中说到:“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之武备而已。”
颁布《轮台诏》后,汉武帝停止打击匈奴,开始与民休息,思富养民。为表明与民休息乃长久之策,汉武帝还颇有深意的在同年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另外,汉武帝死前给汉昭帝的托孤大臣霍光、上官杰等,均是主张与民休息的大臣,这使得汉武帝死后,他的这个政策得以延续。
总的来说,汉武帝由穷兵黩武到与民休息的政策大转变,是中国古代帝王通过罪己以收拢民心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这次政策的大转变,澄清了纷乱局面,稳定了统治秩序,有利促进了此后的“诏宣中兴”,使西汉统治得以再延续百年之久。
因为秦始皇是推行的精英政治,而汉武帝推行的是平民政治。
面对反抗,精英毕竟是少数,而平民则占据绝大多数,蚁多咬死象,这就是根源的道理,经济学上,劣币驱逐良币,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秦始皇统治的基础是人中龙凤,李斯是文人精英,蒙恬是武中翘楚。
汉武帝统治的基础则起自毫末,文人方面,世俗商贾出身的桑弘羊主持财政,酷吏出身的张汤、主父偃、江充主持法度,武人方面,骑奴出身的大司马卫青,私生子出身的大将军霍去病,乐工出身的贰师将军李广利,他们常常被称之为“佞臣”,就是能力出众,但却不讲原则的意思。
其实,上古儒教就主要是贵族的道家和平民的儒家构成其主体,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要全面压抑儒家,抬升道家(只不过是道家的分支法家),而汉武帝则是要全面驱逐道家,抬升儒家。
儒家其实可以分为文士的文儒家、武士的武儒家,相应的就是有“文儒术”(治国术)和“武儒术”(用兵术)。
商弘羊、董仲舒他们属于文儒家,继承了儒家的名号,卫青、霍去病、李广利他们则属于武儒家,通常被简单归类为兵家。
中国社会,国家管理一般***用老子《道德经》的主张,***取“(儒家)以正治国,(兵家)以奇用兵,(道家)以无为取天下”这种国家管理模式,而汉武帝将道家驱离朝堂,将兵家有限制的***用,全面提升中央集权的效力,并强化平民直接服务于帝王的作用,变成“(文儒家)以正治国,(武儒家)以奇用兵,(帝王)以无事取天下”。
为什么“李广难封”?
因为李广是贵族出身,是道家提拔起来的人,是传统兵家人物,不属于平民的武儒家,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下,很难有出头的机会。
为了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汉武帝临终前选了5位托孤大臣:霍光为首,另外4位是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和桑弘羊。金日磾是匈奴的王子也是汉武帝的外甥。汉武帝年幼时,一母同胞的姐姐南宫公主被汉景帝送去匈奴和亲。南宫公主为军臣单于生了两个王子,于丹和金日磾。于丹长大后参加了匈奴入侵汉朝边塞的强盗行动,被伏击的汉军射杀。霍光的哥哥名将霍去病第一次出征进攻匈奴大获全胜一战成名,抓的俘虏里就有金日磾。金日磾多年的岗位职责给汉武帝养马和驾驭马车。年代久了,金日磾完全被汉化,因忠诚勤勉兢兢业业获得了汉武帝的信任被授予官职,属于皇帝近臣。这里面也有私人感情因素,姐姐南宫公主被迫出塞和亲既是国家的屈辱也是骨肉分离,对年幼的汉武帝***的很重,皇帝的亲生女儿去和亲可是稀奇罕见的。当年边塞汉军射杀于丹王子是从尸体上确认了身份的,汉武帝难免有复杂的想法,汉军守土有责对自己的亲外甥不得不杀。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汉武帝对金日磾难免是有几分疼爱的。金日磾又一贯忠心谨慎几十年,于是成为了托孤大臣之一
为了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汉武帝临终前选了5位托孤大臣:霍光为首,另外4位是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和桑弘羊。金日磾是匈奴的王子也是汉武帝的外甥。汉武帝年幼时,一母同胞的姐姐南宫公主被汉景帝送去匈奴和亲。南宫公主为军臣单于生了两个王子,于丹和金日磾。于丹长大后参加了匈奴入侵汉朝边塞的强盗行动,被伏击的汉军射杀。霍光的哥哥名将霍去病第一次出征进攻匈奴大获全胜一战成名,抓的俘虏里就有金日磾。金日磾多年的岗位职责给汉武帝养马和驾驭马车。年代久了,金日磾完全被汉化,因忠诚勤勉兢兢业业获得了汉武帝的信任被授予官职,属于皇帝近臣。这里面也有私人感情因素,姐姐南宫公主被迫出塞和亲既是国家的屈辱也是骨肉分离,对年幼的汉武帝***的很重,皇帝的亲生女儿去和亲可是稀奇罕见的。当年边塞汉军射杀于丹王子是从尸体上确认了身份的,汉武帝难免有复杂的想法,汉军守土有责对自己的亲外甥不得不杀。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汉武帝对金日磾难免是有几分疼爱的。金日磾又一贯忠心谨慎几十年,于是成为了托孤大臣之一
首先谢谢邀请。
汉武帝一代雄主,但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并不理想,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凡是雄主,英主。都不理想。比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康熙,在设立太子的上都不大好,关键就是在于他自己他强势,自己雄才伟略,也就谁也看不上。汉武帝绝对是英明神武的皇帝,但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却几经波折,从“巫蛊之祸”,逼死了太子刘据。最后,却不得不立一个年纪才8岁的儿子刘弗陵为继承人。幼主登基实在是大忌。但汉武帝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汉武帝也知道幼主登基最大问题就是外戚干政,所以他不惜杀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杀其母立其子,但问题是,钩弋夫人不是吕后,自己缺乏政治能力还在其次,关键是娘家没人。但关键在于立幼主,如果不是外戚干政,“就是权臣干政”实际上,汉昭帝就差输在“权臣干政”和“诸侯造反”霍光成为封建历史上第一个权臣,这个权臣就是汉武帝培养出来的。原因就是皇帝幼小,也就因此成为权臣,在刘弗陵英年早逝后,霍光肆意废帝,权倾朝野,霍氏一门把持朝纲,若非霍光早死,汉宣帝刘病已又是一代雄主,霍光的家族就已经夺得了刘氏的天下了。汉武帝刚刚驾崩,两个成年儿子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就先后造反,原因就是汉昭帝政治不稳定,这两个儿子之所以要造反,就是因为刘弗陵年幼,如果汉武帝不是立一个小孩子为皇帝,而是立这两个孩子中的一个儿子为皇帝,肯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汉武帝关键立一个年幼的皇帝,首先就是为了自己,立幼主不会威胁自己的安全,当年逼死太子刘据,就是在于汉武帝觉得太子威胁了自己地位,皇帝是唯一的,皇权具有天然的排他性,晚年武帝忌讳死亡,又昏聩易怒,受人挑拨离间。始终认为有人觊觎皇帝之位。立幼帝,不会产生政治利益集团,可以确保自己始终掌控权力。至于说,自己死去的事情就不是要考虑的问题了。汉武帝晚年,只有三个儿子,刘旦,刘胥二人根本就不是当皇帝的料,8岁刘弗陵就是唯一的选择了。而刘弗陵聪颖过人,资质很好,类己。汉武帝的汉昭帝加上霍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田千秋。应该说汉武帝设立的这个政治组合应该是不错的,幼主登基最大问题不是主少国疑。关键不是在主少。而是权利不平衡,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只要权利平衡不出现问题,主少没事;权利平衡失控。你皇帝成年也不行。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