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散曲,词到宋代达到了巅峰,作为一种文体和文学表现手法,词的表现形式比较灵活,摆脱了古体诗的格律,婉约派词作为一种潮流,将个人情感和心境通过落笔生花的文字表现的淋漓尽致,秦观作为婉约派的杰出代表,其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很容易博得读者的联觉和眼泪.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在描写牛郎织女的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中,这首词是独高一筹,独树一帜。其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既是对牛郎织女爱情的经典描绘,也成为后世情人的口头禅。
秦观青少年时期向往一种自由、奔放的生活方式,他喜爱读书、饮酒、游览,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对苏轼很崇拜,曾专程找过苏轼,经苏轼的再三劝说,他才决心参加科举考试。
但当时朝廷党争激烈,苏轼屡遭奸人陷害,多次被贬官外地。秦观在考中进士后,因为被认定属于苏轼一党,也受到牵连,长期辗转在荒远的边地任职,郁郁不得志,最后病死于任上。
秦观的思想感情十分细腻,他虽然崇拜苏轼,但是词风明显与苏轼不同,而以婉约著称。他写的词端庄典雅、含蓄蕴藉,出尘脱俗、寓意隽永,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满庭芳》:“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等等,多以抒情为主,一洗五代花间词的媚气,比起柳永的词也更为清新脱俗。
用凄婉迷离又高雅别致的手法,将词写得富有情韵,令人回味悠长!说秦观是词坛大家,婉约派的词宗毫不为过。
秦观,秦少游,高邮人,号淮海居士,一生起起伏伏,52岁去世。他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能被一首词很好的演绎。
第一个阶段,37岁之前,到处游历,诗词风格细巧,被人戏称为“小石调”,最著名的当为元丰二年岁末(1079年)所做的《满庭芳 山抹微云》。该词分别嵌入了隋炀帝,江淹,贺铸和杜牧的诗词,将入仕前的迷茫表现的极为充分。这首词也被苏东坡极为称道,称呼秦观为“山抹微云秦学士”,此首词是秦观入仕之前心情的最好写照。
第二个阶段,37岁(1085年)中进士,到绍圣元年(1094年),虽然有些许不如意,但是确实是词人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苏门四学士”之首,绝不是浪得虚名《鹊桥仙 纤云弄巧》当属此时的作品,婉约派的特点在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化腐朽为神奇,将七夕的会少别多演绎成了一句千古绝唱。
第三个阶段,绍圣元年直到词人去世(1100年),因为党争,词人受到苏东坡的牵连,杭州、处州、郴州、横州……,距离中枢越来越远,官职越来越小,词人从愤懑,到逐渐平和,直到最终解脱,最能代表心情的当属《好事近 梦中作》,很多人认为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是“讖”,其实大可不必。词人到了最后,已经看淡生死,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有了很深刻的理解。自己就是路旁雨中的一朵平常的小花,心中一片缤纷,这也就够了!
苏轼诗句“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所说的气自华,是指腹有诗书者的自信,气质与风度,也是作为一个文人自豪感的自然流露。文人雅士不在乎自己的仕途与生活是否顺达富裕,即便是身处逆境,体裹粗布旧衣,日食粗茶淡饭,只要腹中有诗书,口中会吟诵,提笔能书画,就会有胸怀。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文人自信、自豪与胸怀豁达的气质与表现。
谢谢邀请!
粗增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罢官后,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相聚,临别是赠此诗一首,以此留恋,也做鼓励。说董传你生活拮据,穿的也是粗布糙衣,但依然遮掩不了从心里溢出来不凡气质。
因为你腹有诗书,气质出众,不要和繁文缛节一般见识。这也是这首诗的由来。
书读透了,知晓上下几千年的前世今生,朝代更替,也就懂得历史一直在重叠,轮回的不过是亘古不变的人性。
看尽了处处风土人情,处处人情世故,岁月从此波澜不惊,内心风轻云淡。心静时,从心溢出的尽是说不出的从容。
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阅历在堆叠,知行也和一,人生,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心如云卷云舒,行云流水,这也是气自华。
不过也并一定读书人才有这样的气质。日落未落时,田垄间,遇见一老太太荷锄而归,插肩而过的瞬间,内心有些动容。
这老太太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气质清新脱俗。让人过目难忘。这可能是位内心平静如水的老太太,历经红尘洗礼,依然不急不缓。
谢谢邀请!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个人觉得:
“腹有诗书”是否“气”就真的“自华”了?未必!“腹有诗书”是华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也就是说,“腹有诗书”是华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当今“腹有诗书”之后还需必要的展示,才能华起来。个人看法,与您分享!
“腹有诗书”是否就真的“气”自华了?
感谢好友的邀请。首先我们看一下它的出处:《和董传留别》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诗中对它的解释是说把知识学会吸收就如同把饭吃入腹中一样;气自华的“气”是书生意气的气,吟诗作文要有真情实感,那忽然而至的感情就可称为“气”,华是华丽的意思。
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和大家分享有关这个问题的感受,看看能否得到答案!
我是教书的,看到这个问题,不由自主的就想到现在的孩子和现在的教育,也正映了三句话不离本行。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儿:上课时教了学生一个公式,让学生先把公式背下来,学生们自然照做,也就记下来公式,就如同说腹中有诗书了,可接下来我让他们用刚记得的公式做个题。有的学生会做,有的学生不会做。不会做的我们就教他如何用公式解题。可即便你教授他几遍,有的学生还是不会用。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腹中有诗文,也就是腹中有公式,会用公式的可以自华,不会用的还是自华不了,有的人有可能这辈子也自华不了!也正如有的友友说的腹中有是必要的,但不充分能达到自华,要想达到就要用,用过了,才有自华的可能。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长期以来,深得人们的喜爱,而被广为传诵。我以为,腹有诗书是能真的“气”“自华”的。
读书给人知识和才华,读书给人自信和自强,读书给人儒雅和大气。这就是书的力量和智慧。读书和不读书的人是有本质区别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能给人力量,读书给人战胜困难的勇气。一个人能坚持读书,腹有诗书原本就是一种力量和特有的气质。腹有诗书便会坦然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这是读书人的独有“气质”。
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气自华”不只是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而是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一种乐观豁达的积极态度,这才是”气自华“的本质,也是真正的内涵之所在。
就现实而言,同是读书人其外在形式上所表现”气质“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读书人腹有诗书儒雅大气,侃侃而谈;有的读书人内敛朴实,不善表白,读书人其风格也有不相同处,但读书人内在“气质”所表现的素质是相同的,哪便是读书人不怕艰难困苦,乐观向上;读书人勤奋读书学习,以学为乐,兴趣高雅;读书人用其之长,便会如鱼得水,发挥自如,气质非凡。这才就是读书人的真正气质,这才是读书人的”气自华“。
比如,像外卖小哥 雷海为平时喜欢读书,尤其是喜欢读唐诗,在没有参加电视台诗词大会获得冠军前他与其他外卖哥没有什么下同,不同的只是他闲余时间喜欢读书,而其他的同伴闲暇是玩乐,是诗词大赛给了雷海为人生的舞台,使他这个腹有诗书的外卖小哥绽放了人生光彩,在诗词大赛上“侃侃而谈”,气质非凡,可见,腹有诗书的人是有内在气质的,这就是读书人的不同,也是读书人的气质。
还有像网红的沈***20多年他一边捡垃圾,一边读书,谁也没有发现他的”气自华“。网红后,他腹有诗书的特有“气质“受到了众人的追捧。可见,气自华也要有契机,读书人遇到这种机会,就会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这就是知识的内在力量。正是如此,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既有外在体现,更有内在的联系,读书能使人内心强大,”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一个反衬,不读书就没有底气,更没有勇气,只有馁气,平时吹牛侃侃而谈,而到了关键时候是接不了招,这便是人们说的关键时候掉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