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才傲物是指因为自己有才华而傲慢自大,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这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文学》:“孔融恃才傲物,每以文辞自蔽,故终不达于大用。”
表示孔融虽有才华,但因傲慢自大,不善于处理人情事故,导致没有得到更大的作用。此后,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表达对恃才傲物的批评。
恃才傲物最早出自于唐·姚思廉《梁书·萧子显传》。
“恃才傲物”指自恃才高,傲视他人;多用于形容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恃:依靠,凭借。傲:傲视。物:人,众人。仗着自己的才能而轻视他人。
近义词:目空一切 自高自大 恃才放旷
反义词:谦虚谨慎 含垢忍辱 虚怀若谷
恃才傲物(拼音:shì cái ào wù):指自恃才高,傲视他人;多用于形容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成语出处
唐·姚思廉《梁书·萧子显传》:"及葬,请谥。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恃才傲物"。
成语寓意
从"恃才傲物,宜谥曰'骄'",可以明显的看出梁武帝对萧子显的"恃才傲物"是有褒奖之意,是称赞其才学之高。只是到了唐代以后词意发生变化,多作贬义。恃才傲物之人,让人钦佩其才华的同时,往往也会让人怀疑其人品和眼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任何人都不好说"天下第一",如果只是一味地陶醉于自身的"才",其自恃的举动终究会成为坐井观天式的笑柄。成语告诉人们,做人不可过度的骄傲自满,在有才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品德和修养。
恃才傲物”指自恃才高,傲视他人;多用于形容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出自《南史·萧子显传》。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他写成《后汉书》100卷,《齐史》60卷。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梁武帝认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赐他谥号“骄”。
恃权傲物意思是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就骄傲自满看不上别人。
“恃”,普通话读音为shì,“恃”的基本含义为依赖,仗着,如仗恃、有恃无恐;引申含义为矜持。
在日常使用中,“恃”也常做名词,表示母亲的代称。
恃:依靠、凭借。物:人,公众。意思是指仗着自己的才能而骄傲自大,轻视众人,也指自高自大。
近义词:才高气傲、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反义词:虚怀若谷、谦虚谨慎
出处
《南史·萧子显传》:“恃才傲物,宜谥曰骄。”
“恃才傲物”这个成语出自南朝时期梁国的萧子显。萧子显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豫章文献王萧嶷的儿子。他历官国子祭酒、侍中,迁吏部尚书。他是一个“风神洒落,雍容闲雅,简通宾客,不畏鬼神”的人。
萧子显颇负才气,有些自负,他平常见各级的官员,从不答言,只是举起手中的扇子一挥而已,这种行为引起了诸多士族地主的不满。然而他的文才却广受赞誉,他撰写了五部历史著作,其中《后汉书》一百卷、《齐书》六十卷等都有存世。
在他去世时,家人请求谥号,梁简文帝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曰骄”,意指萧子显凭借自己的才学蔑视世间所有的一切。这个谥号带有褒奖之意,强调他的才学之高。
“恃才傲物”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它原意指因才华横溢而看不起别人,现多用于形容自命不凡、看不起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