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单独谈话,是因为刘备想从诸葛亮这得到一种成就霸业的途径,这时两个人细谈最好,可以谈古论今,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同时两个人谈话也具有一定的机密性,不容易使秘密泄露。
既然是单独说话,有没公开,任何人说来,就只能是猜测。
两人开始讲条件了,刘备说:你有什么好货?
诸葛说:我能让你打下四川,粮米之仓,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取天下之十之有三,这是个大蛋饼。
然后就说可能性和策略。
刘备说:你能得到什么?如果事成了,你要什么?
孔明怎么说?大体意思也是说,求名,满腹才伦,要借刘备的风船,施展下抱负,最后能归隐田园足矣。
刘备说想,这样最好, 到最后就不会有君臣冲突。
刘备感觉不错,却不知***没有变化快。
孔明也打算的挺好,却没算到将来的自身的状态,却不能有现在的逍遥洒脱。
这事没公开,惹的关羽张飞不乐。
悬。当时北伐曹丕。当时北方混成一块,实在难以撼动。虽然曹操已经死去。但在北方的统治基础已经稳固。反观刘备,失了荆州,像鹰失一翼。预计北伐战场旷日持久,难有大成。还得如隆中对一般,要天下有变才可。
谢谢邀请,很高兴为您解答。
就题主所说,***如刘备听从赵云的意见,放弃讨伐孙权,而是来个出其不意,出师北上。那么结局应该是比现在完美,不过想要北定中原,刘备他还真的没这个本事。
三国鼎立之后是个什么形势呢?其实当时的刘备势力并不算太大,曹操和孙权的势力也不弱。当时曹操经过赤壁之战后损失惨重,但是他的势力还是远远超过刘备和孙权的,孙权在赤壁之战后也是平定了内乱,不仅坐稳了江东主公的位置,更增强了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至于当时刘备脑子一昏去攻打吴国,显然是不理智的,不过刘备当时还是很强的,相对于曹操,孙权还是要害怕刘备些。因为曹操没有水军,而且曹操经过赤壁之战后有点阴影,段时间内肯定不会卷土重来;但是刘备不一样啊,刘备有很精良的水军,而且人数上也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当初刘备伐吴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至于孙权自然是害怕。但是刘备肯定不会想到东吴会出现陆逊这个奇人。
再来说一下为何刘备北上中原会失败,因为当时的蜀军在诸葛亮的带领下还正在积蓄力量,刘备虽然占据蜀地,但是当地的一些部落首领并没有对刘备表示臣服,如果刘备真的出兵攻打曹操,那么这些部落万一来个趁火打劫,那刘备哭都没得哭。再说了,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没有搞定的事,换成刘备和更不行了。
曹操经历了赤壁之战后一直没有随意出兵,就是在休养生息,等待一个好的时机。这个时候刘备北上中原,显然是在对其锋芒,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想这个受伤的老虎一定是刘备。因为相对于曹操,刘备的势力还是弱了些啊。
如果按照丞相的计谋,把蜀地给平定,让后整顿兵马,这个时候蜀军肯定是气势旺盛,到时候借着拯救汉献帝的名义,肯定能够鼓舞士气,作为“正义”的一方刘备显然是有很大胜算的。到时候别说是北上平定中原,连东吴都会归于他的旗下,统一三国也是指日可待。
不过照题主这么一说也有个好处,毕竟刘备活了下来,给蜀军也是打了一针强心剂,至于后来的情节怎么发展,那就不是我们操心的了。
谈古论今,学问为上;答人论事,素质为旨。 个人观点,坚持原创。感谢您的点赞和关注,谢谢!
毫无可能。如果刘备北上,将是三面受敌,蜀汉会顷刻而亡。
如果北伐曹魏,刘备按照东征时仍带五万兵力,曹魏当时在雍凉一线分布有镇西将军曹真率领的十万大军,曹军即使不能一举击溃蜀汉军队,但只要能够坚守一段时间,蜀军粮草难以为继,且兵力居于弱势,请问刘备该如何进退?
如果魏蜀交战,一旦魏国占据上风,吴国一定会按照鲁肃版的隆中对从东面攻打益州,争取实现南北分治,进而争夺天下。(参考263年魏灭蜀汉的时候吴军的动向,我相信东吴会这样干的)
刘备占据益州后,一直未实现对南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统治,这些首领们朝秦暮楚,给钱就听话。如果得知蜀国北面被魏军拖着,东面有吴军的进攻,这些蛮族首领能安生吗?
我们知道,刘备东征伐吴失败病逝后,如果不是诸葛亮挽狂澜于既倒,相信蜀汉就亡了。而刘备如果是北伐曹魏失败,那这个结果会坏的多,相信蜀汉***会很快土崩瓦解,一世而亡的。
首先面对有些人研究的所谓阴谋论,腹黑论,我更相信夷陵之战就是为了给兄弟报仇。历史上的刘关张虽然并没有桃园三结义,但在创业之初,他们三人确实志趣相投,食则同桌,卧则同榻,不是亲兄弟确比亲兄弟更亲。
三人出生都不高,除了张飞算是地主阶级,刘关都是走夫之类,刘备一个织席贩履之辈,但志向高远,豪气冲天,一心匡扶汉室,就凭这一点,关羽张飞就誓死追随,试问当今社会如果真有一个人在你一穷二白的时候还无条件信任你,支持你,这种感情难道不值得歌颂么。
关羽投降曹操之时,约法三章,为的是保护刘家老小,曹操待关羽甚为优厚,可关羽在得知大哥消息后,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三兄弟在古城相会,此情此景每每读来都让人潸然泪下,这种兄弟之情难道不值得歌颂么。
人无完人,刘备作为三国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人格魅力确实在当时是顶尖的存在,不然也不能三分天下。刘备知晓关羽的性格,高傲自负,但也时刻提醒之,包容之。最欣赏刘备的一句话,“朕若不为弟报仇,纵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可见,刘备对关羽之死,确是肝肠寸断,情真意切。而且在伐吴之前,东吴的求和之举,直接被刘备拒绝,即便是送还荆州还有***关羽之人,都未能打动他为弟报仇的决心。
这是《三国演义》的立场,我宁愿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所以珍惜吧,若你我身边有这样的兄弟,切不可负之,兄弟相逢酒三碗,谈古论今岂不快哉!!
谢谢邀请,又是一个把《三国演义》当正史的人。
首先,刘关张三人感情不错是真,但是从目前的史料来看,三人并未结拜为所谓的异姓兄弟。虽然人们把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视为义结金兰的榜样,但是三人结义其实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根据民间传说以及***情节内容所需而编造出来的。
《三国志·关羽传》说:刘备在乡里聚合徒众时,关羽、张飞就已投其门下。刘备后为平原相,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关羽还曾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
《三国志·张飞传》:张飞年轻时和关羽一起事奉刘备,“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三国志·刘晔传》:刘晔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结合以上可知,刘关张再历史上并未结拜,只是关系非常好,而且根据史料,刘关张年龄排序为关刘张。
其次,刘备是枭雄,虽然情商很高,善得人心,但是他不是***的老大,而是一个政治家。因此,刘备伐吴绝不知道是意气用事,而是有其政治上的充分考虑,为兄弟报仇是***家言,为部下报仇也只是一个借口,而不可能是真正的原因。刘备伐吴的真正原因:一是荆州乃必争之地,夺取才有望夺中原。二是东吴偷袭荆州,已经宣战在前,孙刘联盟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刘备若一味隐忍,不仅地利丢失,军心士气也必然受挫。三是东吴实力较弱,不是不可一战。刘备称帝后御驾亲征,士气高昂。从地势上看,蜀方是居于高处,位于上游,顺江而下,作战有利。同时蜀汉***有大量荆州势力,他们熟悉荆州,可收买人心。
非常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被孙权吕蒙袭取荆州,兵败身亡。自此,吴蜀仇根深种。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公元221年,刘备续汉脉正大统,年号彰武,史称蜀汉。同年七月,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发动夷陵之战。孙权闻听刘备起倾国之兵伐吴,接连求和,被刘备断然拒绝。孙权惶急之下,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派陆逊迎战。公元222年秋,陆逊以逸待劳在夷陵一带纵火烧林,大败刘备军团。继荆州之失、关羽之死后,“火烧连营”的惨败,使刚刚起步的蜀汉集团雪上加霜。
在民间的一直舆论中,甚至一些文献资料中,都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在战略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最终导致惨败。持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大致如下:
1.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这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关羽臭骂孙权,就已经违背了战略基调,刘备应该及时修正吴蜀两国的关系,重新组织战略联盟。
2.刘备入主益州不久,蜀中新定,登基未稳,又丢失了荆州这块战略要地,因此不宜兴师动众起刀兵。
3.蜀国理应休养生息,高筑墙、广积粮,养兵蓄锐,才能在三分鼎力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战前,诸葛亮、赵云,也是以上面类似理由和口吻来劝阻刘备,但是没有凑效。基于上述论据,这种观点普遍认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完全是 “义”字当头,过于意气用事了,智者不为也!
在作者看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应当有以下方面的深思熟虑: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刘备义结金兰的二弟(以及三弟张飞之死加剧了仇恨);在《三国志》记载中,关羽在刘备创业之初就追随左右、二者关系亲密到同食同寝;于情于理,刘备都要为关羽报仇。在那个年代,崇尚豪侠信义,比如抱打不平***后流落在外的关羽,比如出于大义刺杀董卓的曹操,比如为友报仇杀敌获罪的典韦等,都受到世人的赏识和尊重。因此,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既能师出有名,又能收获一个信义卓著的美名,这也是一个变相的收买人心的手段。
刘备是汉室正统,而此时汉献帝已经被曹丕给篡逆了,所以刘备此时大有“替天行道、王者归来”之势。但刘备称帝后,益州、汉中的根基未稳,刘璋、张鲁原来的的那些部下,虽然属于刘备治下,却都在翘首以观,都想看看这位新皇帝到底是个什么角色。荆州之失、关羽之死,不但使刘备实力严重受损,而孙权的背信弃义扯书毁盟,在背后狠黑了刘备一把,更让刘备的颜面大大的扫地。所以,沉默隐忍,未免让文官武将看轻了,甚至指指点点的颇有微词、摇摆不定的心猿意马,都绝不夸张。因此,刘备有必要发动这场战争,既可以稳定蜀中的局面,自己的声望,又可以突出自己的君主地位,加强中央集权。关羽死后,刘备为什么没有直接兴兵雪恨呢,他当时在考虑怎么称帝呢,哪有那个闲工夫;称帝以后,又考虑怎么加强威望和领导权,正好以为关羽报仇而师出有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