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不开锅什么原理,揭不开锅揭不开锅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07 9 0

李白、杜甫皆才华过人,却在仕途上毫无成就是什么原因?

谢邀

首先要说的是李白杜甫的才华,才华分很多种,若论文学诗词艺术才华,他们是当仁不让的冠绝李唐,名副其实的诗仙诗圣!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杜甫说:诗乃吾家事!这都是对他这方面的自信。

但是若论政治才华,他们却差的很远!!!那位师范大学的知名老师怎么说的?“唐玄宗很欣赏李白,要他进宫,后来发现他根本不是当官的料,于是给他钱放他去云游。”

揭不开锅什么原理,揭不开锅揭不开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大概是搞艺术的才子们的通病!

1、清高,看不起世俗。殊不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过于浪漫、或者空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没有忧国忧民的政治智慧。

揭不开锅什么原理,揭不开锅揭不开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心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人不可能完美,不如还是写写诗,给世人和后人留下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

就像李煜、宋徽宗一样,注定是搞艺术的才子。

就别在那个位置上,搞到国破家亡了……

揭不开锅什么原理,揭不开锅揭不开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说几句,李白与杜甫在诗篇上的过人之处是它人难以企及的; 而他们在仕途上不逐心愿这也不是很怪的事(现象)。 五千年上下华夏史,有些是适合:文能安邦治天下; 有些是:武能一箭定乾坤。 能文武双全且能拯救万民欢歌燕舞的人除了老一辈革命家极少数人外是难寻影子。 话归题目,诗仙诗圣仕途不尽人意实属正道,皆因超出天赋於已的职责外,想跨界跨行並行出异彩,犹如大海捞针也!?

才华与仕途,仕途与成就,看似等式成立,其实不然。由其在中国封建社会,真还是马嘴不对牛头。

李白生于川,时逢盛唐,二十五岁出蜀。友荐且为玄宗赏识,供奉翰林,只是个不参朝政的面子官,在位三年。杜甫出身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其生活年代是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四十五岁前一直没担任什么官职。四十五岁年,安史之乱爆发,心系国难的杜甫便投奔前线,却被叛军控制在长安,后得以冒险出逃。后为肃宗任命左拾遗的职位,算是当了官。同年长安得以收复,而因朝中派系斗争,杜甫被诬陷,因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于赴任途中辞官而去。后逃至蜀中,得友严武相助推荐为:成都剑南节度府参谋。因不习惯幕府生活而辞去,而后便无再担任何官职。

在封建社会里,有政治抱负的诗人何止"李杜"。才华与仕途是存在机缘的关联,而个人的作为与成就往往被统治阶级的制约,终为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且价值观的变迁,已是今非昔比。只是,诗坛有泰斗、青史已留名足矣。

李白确实是不世之材,杜甫确实是百年难遇,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一个浪漫,一个拙朴,皆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再现的文学奇才。

李白的才华达到何种程度?他得到了皇帝唐玄宗的青睐,可谓“达天听”,皇帝天天捧着他的诗歌吟诵,天天与他诗歌相见,所以,李白被授予了翰林院待诏,虽然是个低级事务官,但毕竟进入了官场。

李白一生并未正式参加科举考试,有人以为这是他仕途不顺的原因,其实,在唐朝,科举并非唯一入仕途径,很多才子都是通过官员和地方推荐步入仕途的,李白都受到皇帝的关注了,自然会给个官当当。

然而,李白的太过顺利,让他本来骄傲的心还生出了轻飘的狂妄,又过于显眼,故遭到了同僚的妒恨,一些人联合起来对他进行攻击,唐玄宗也架不住了,最后不得不赐金放还,李白于是重新回到了原点。这次放归,是性格造成的,一生政治上无大作为,似乎也是性格造成的,李白后来卷入永王的政治斗争,既是性格的使然,也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结果被流放夜郎。

杜甫是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其时已过而立之年,都35岁了,但依然落第了。之后,向皇帝献赋,向***投稿,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但他在长安求官十载,却终无起色,朝廷授予他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相当于管兵器仓库的小官儿。

安史之乱一起,生灵涂炭,遭受战乱,杜甫到处逃命,但他并没忘记求官,唐肃宗灵武即位,他竟要去灵武投奔肃宗,你想,灵武那可是宁夏啊,多么遥远,结果半路被叛军给抓了。后来唐肃宗回到了关中凤翔,杜甫又去投奔,终于得到了一个左拾遗的官职,这就是“杜拾遗”的由来。安史之乱比想象的更乱,朝廷军队也被打得七零八落,自己都顾不了,自然也顾不了诗圣,杜甫后来终因离乱,病死于湘江的一条破船之上。

李、杜二人在仕途上并无多大成就,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平时的一个最大的误解,总以为一个人有才华,就应该仕途顺利、青云直上,皇帝就该对他连连提拔,百官就该对他众星捧月,百姓就该对他感恩戴德,这其实都是如同追逐明星一样惯出来的毛病。为什么?一个人有才,大都是指文学才华,诗写得好,文章做得棒,但是,诗写得好、文章写得棒,于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有何根本作用?顶多是些心灵鸡汤,让人内心得到一点抚慰和满足,但对于天下大事,则于事无补,至少补得不多。李白、杜甫的诗做得再好,面对安史之乱,也只能作壁上观,最多写写“穷年忧黎元”的诗歌,于时势却无济于事,更无法扭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