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兵黩武最典型的是谁,穷兵黩武是谁的典故

tamoadmin 百业资讯 2024-07-06 14 0

诸葛亮的北伐算不算穷兵黩武?为何他的下场与诸葛恪截然不同?

诸葛亮伐魏不算穷兵黩武,诸葛恪伐魏则有穷兵黩武的意味,结局是诸葛亮活活累死,诸葛恪则被反对他的政客孙峻抓住把柄,发动***,活活杀死。其中缘由是:

1.伐魏的主观目的不同。诸葛亮是位理想主义者,通过伐魏兴复汉室是他一生追求的梦,以攻为守避免越来越强大的魏国攻击、保住蜀汉***是他现实的第一要务。诸葛恪是位空想主义者,接过孙权大旗后,做了平定山越、整顿吏治、免除赋税关税等得民心的事,但随后就不谦虚谨慎了,靠着靠不住的机会企图一次性伐魏一统天下。

2.伐魏时对军事的准备不同。诸葛亮一生唯谨慎,对伐魏每一次都是做好粮食、军服、武器的准备,发明了运送粮食的木牛流马,特别是最后一次在五丈原,学习曹操的屯田艺术,搞起了军垦战歌,走军民融合之路,当地百姓也不反感,直到孔明死,还是有规律有节奏的撤退,没有给司马懿留下破绽。反观诸葛恪,对军事部署纯粹是机会主义。在会同老将丁奉在东兴破坏司马师闪电战后,骄傲自满,在经济军事实力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谢绝大臣各种有益建议,不顾一切征发二十万人力伐魏。

穷兵黩武最典型的是谁,穷兵黩武是谁的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诸葛亮和诸葛恪对待军民士态度不一样。诸葛亮在伐魏时对军士赏罚分明,也比较注意体贴下属;诸葛恪在伐魏时,在新城遭遇魏军顽强阻击时,有部将告诉他……吴军士卒疲劳,患腹泄、脚气病的已经达半数以上,死的伤的随处可见,他却认为军官们说***话,扬言要把他们杀掉,后来谁也不敢再去汇报真实情况;将军朱异提了点不同看法,诸葛恪大怒,立夺其兵权;都尉蔡林屡次献策,诸葛恪都不***纳。最后导致司马氏魏国趁机大胜吴军。

诸葛亮数次北伐却无功而返,因而后世有很多人认为诸葛亮穷兵黩武,滥用民力。其实诸葛亮北伐只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完成先主刘备遗志,恢复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二则是在战争中求生存,以攻代守,迟滞曹魏的发展壮大。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在后方稳定,粮草充足的基础上,并不是穷兵黩武。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最后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穷兵黩武最典型的是谁,穷兵黩武是谁的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 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说明诸葛亮确是治世之能臣,只是与韩信相比,还缺一点点领兵的智慧。诸葛亮把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安定团结,深得民心。在有稳定的后方基础上,积极用兵,力图摆脱地域限制,恢复汉室,可惜事与愿违,诸葛亮对蜀汉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诸葛亮忠君爱民的思想,为后世所称道,后世人民怀念敬重他,才有了今天的“***”。

诸葛恪,诸葛亮兄诸葛瑾之子,年少成名,文武兼备。

陆逊去世后,诸葛恪总领荆州军事。孙权驾崩,临终托孤给诸葛恪,自此诸葛恪总揽吴国军政大权。诸葛恪上台后***取了一些措施安定民生,稳定民心。但是因为过分刚愎自用,让诸葛恪最终死于非命,不得善终。

穷兵黩武最典型的是谁,穷兵黩武是谁的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孙权去世后,太子孙亮继位。魏国司马师趁孙权新亡,出兵伐吴,被诸葛恪打得大败,取得东兴大捷。自此后,诸葛恪开始骄傲自大,不可一世。

公元253年,诸葛恪不顾吴国众大臣反对,征发20万大军伐魏,吴国百姓闻之震动,诸葛恪逐渐失去民心。诸葛恪率领大军攻击魏国合肥新城,久攻不下,军中又发生瘟疫,诸葛恪视而不见。魏军趁机来攻,吴军死伤惨重,只得撤军。回军后,诸葛恪还想继续伐魏,他大肆任用亲信,连宫廷侍卫都换上自己人,引起了吴主孙亮的警惕与怀疑。吴国宗室孙峻趁机联合孙亮,在酒宴设伏,诸葛恪中计,最终诸葛恪身首异处,暴尸荒野。

诸葛亮高风亮节,鞠躬尽瘁,谨言慎行。而诸葛恪刚愎自用,妄自尊大。两种性格,两种结果,令人唏嘘。北伐也是一样,诸葛亮有始终稳定的后方,诸葛恪的后方看似稳定,实则波涛汹涌。诸葛亮虽然失败,名垂青史。诸葛恪一经失败,便遭杀生之祸。诸葛亮与诸葛恪性格与智慧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