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袭战,是战争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指的就是出其不意的打击敌人。在历史上诸多的典型战例中,长途奔袭取胜的战例并不少见,即使考虑到克服艰难地理环境这一因素,这种长途奇袭的战例仍然有不少,简单列举三例。
元朔六年(前123年)漠南会战后,对于汉军的打击已经是一筹莫展,无奈之下便企图“诱罢汉兵,缴极而取之”,意思是引诱汉军攻打漠北,企图以逸待劳的击溃汉军。而汉武帝为了彻底消灭匈奴,在经过认真准备后,也决心向匈奴单于本部和东北部的左、右贤王发动总攻。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是制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的作战方针。为此,汉武帝先后调集14万骑兵,随军战马14万匹,步兵及转运夫10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统帅,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发。
卫青出塞后,得知了伊稚斜单于的确实驻地,便令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两部合并,从东路出击匈奴军侧背,自率精兵直攻匈奴军。卫青大军出塞一千余里,越过大沙漠与伊稚斜单于所部相遇,双方激战一整天,卫青利用沙尘暴派兵从左右包抄,将匈奴军队团团围住,伊稚斜单于见势不妙率壮骑数百从西北方向突围逃走,汉军追击不及。此战卫青歼敌1.9万余人。
另一路,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后,北进两千余里,越过大沙漠,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霍去病率军猛攻,大破匈奴军,俘获屯头王、韩王等3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以1万的己方损失,歼敌七万余人,匈奴左贤王部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左贤王率亲信弃军逃走。霍去病挥军追杀至狼居胥山,在山上祭天,又在姑衍山祭地,得胜而回。
漠北之战汉军共歼灭匈奴九万余人,匈奴左右两王所部主力几乎全部被歼,匈奴单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缘立足而向西北方向远遁,因而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已基本得到解决。
新四军与伪军的官陡门之战,粟裕用了三天时间,克服天气、地理等不利因素,穿过日军数道封锁线,辗转奔袭一百多里,最终仅用八分钟结束战斗,在几乎没有损伤的情况下,大获全胜,书写了新四军抗日战场上一个经典战例。
1939年初,挺进敌后的江南新四军处于日伪军和蒋军的夹击之中,周围环境错综复杂,形势也愈加严峻,地处小丹阳地区的新四军第二支队,被日军在周边拉起的封锁线压迫围困,处境艰难,副司令员粟裕为了争取主动局面,打击为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决定对敌实施反击,并把目光盯在了官陡门。
官陡门据点位于芜湖近郊,是整个封锁线的中心,驻有三百余名伪军,防守力量相对较差,粟裕量力而行,决定先攻弱敌,以确保胜利。
但官陡门距离根据地一百多里路程,路上地理条件复杂,河流沟壑交错,还要穿过数道敌人的封锁线,并且据点周围几里内有好几处其他日伪据点,极易在短时间内获得增援,所以长途奔袭官陡门***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但粟裕认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看似地处中心、固若金汤的官陡门据点,实则疏于防范,不堪一击,只要***周密,行动果断,必能克敌致胜。
在经过反复的筹划和精心的准备,1月18日上午,粟裕率二支队三团冒着寒风冷雨轻装出发,向北行军50余里后,部队隐蔽宿营,按兵不动。
直到19日下午,粟裕才组织部队上船,转向西行,在敌人眼皮底下渡过丹阳湖,中途又换乘几艘不易让人发觉的装肥料的货船,抵达预定地点后,再次宿营待命。
至20日傍晚时分,粟裕才带领部队冒着凛冽的寒风继续向西突进,或水或陆穿插疾行,至21日子夜时分,距官陡门20余里时,又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粟裕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如果走水路,敌人可能己封锁了渡船,不能保证会及时渡河,如果走陆路,则会多绕十余里路,此时部队已行军近9小时,十分疲劳,可一旦不能在天亮前赶到官陡门发起攻击并结束战斗,将会前功尽弃,甚至还得不偿失陷入敌人重围。
容不得过多考虑,粟裕当机立断,走陆路,他命令部队克服一切困难,跑步前进,为了节省时间,官兵们饿着肚子在寒冷的黑暗中急行军,并神不知鬼不觉的通过了沿途的敌据点,至凌晨4时许,终于抵达官陡门,粟裕这才松了一口气。
不管是外国战史还是中国战史,翻越和克服了地理上的艰险环境出奇兵的事例有很多。
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越是看似不能通过的地方也恰恰是敌人防守最疏松的地方,这叫兵出险着,它是一个奇案,但也是一个险案,不险不奇、以奇制胜。
举个例子讲,在三国时期邓艾利用钟会在剑阁拖住姜维的机会,兵出险着偷渡阴平关,从阴平小道出奇兵直奔成都,一举消灭蜀国。
第二个战例是1940年的阿登之战,发过自知在未来一定会与德国发生战争,所以在当时倾尽全国之力修建了一条沿德法边境线的一条坚固的防线,并命名为马奇诺防线。
这是一条非常坚固的防线,在当时德军如果正面进行强攻是不可能突破的,于是他们选择了从比利时越过阿登山区绕过马奇诺防线的方案,结果是一举成功。
类似于这样出奇制胜的战例有很多,不胜枚举。
但我今天想在此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次真实性的战例。
这是一个真实而成功的战例,后来被拍成了电影,它的名字叫《蛇谷奇兵》。
在战斗打响之后,当时的我军一个师意欲对当面的越军一个团发起围歼,为了保证一个不剩的全歼对面的越军,需要派一个坦克连突入敌后堵住敌人的后路。
当时的方案有两个:第一个方案是坦克沿四号公路实施穿插到达敌后的班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