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思甜是哪年开始的,忆苦思甜是那一年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03 14 0

属于70、80后记忆的故事,你还记得多少?

每一个年代都有属于他们的故事,我是八零后,我来分享一下小时候去江里抓鱼的故事。

我出生在农村,记得小时候我们那有一条江,江里的鱼特别多,有柳根的、鲶鱼、鲤鱼、鲫瓜的、红铃的鱼等等。那时候我们几乎天天在江边,用一个罐头瓶子,瓶口再用塑料弄个漏斗形状,里面再放些炒过的苞米面,然后把瓶子放到江的支流里。

也就一个小时左右,当从水里拿出来的时候,瓶子里面密密麻麻都是鱼,特别过瘾。等到再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就用鱼网去抓鱼,鱼网有两种。第一种是抬网:需要四五个壮汉在下游抬着一张大网,然后上游两个人用一条上面绑满了颜色各异塑料的绳子拉到水底,然后把鱼往下游赶。

忆苦思甜是哪年开始的,忆苦思甜是那一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鱼看到水里的绳子就会往下游跑,最后大网一抬起来全是鱼,蹦蹦跳跳的,而且鱼还不小,那种兴奋劲真的是这辈子都难忘。

还有一种网就是找到一块相对水流不是特别急得地方,一片一片把网下到水里,大概等个四五十分钟去收网,好的时候每一片上都挂满了鱼,不过往下摘鱼是个技术活,弄不好会把网给弄个窟窿。

70、80后的故事,是年代的故事,还是人的故事呢?不论什么故事都有,有些故事让你绞尽脑计都回想不起来,恰恰有时是靠偶然的灵感会把故事搬到恰到好处的地方。

忆苦思甜是哪年开始的,忆苦思甜是那一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是我在读二、三年级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学打算盘,老师是怎么教的,我怎么学的都记不得了。那天放学的时候,从1十36又从36一1我都不会,在放学的路上一个一个的问高年级的同学从1十36结果始终不正确。回到家里。那时我家是30、40年修建的土木屋。大门口有一块石头,我就灰不溜秋的坐在那里,把算盘放在前面,不停地加,加一遍错了又加二遍,如此反复不知加了多少遍,直到最后加正确了,才松手。

第二天放学的时候,老师说:从1十36谁先加正确了谁就先回家,加不正确的要留学。"先上阵的几个同学都被留下来了。轮到我的时候,一股脑儿的就加完了,给果很正确,老师也表扬我手法也不错。我第一个先放学回家。

第二天到学校,我也没问过其他同学他们都学得怎么样。老师也没继续教,对我们这班学生也没有什么要求。可是我们这位老师他自己都只读过小学8册。

忆苦思甜是哪年开始的,忆苦思甜是那一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下学期,又换了一位老师,教我们打乘除法。也只是把定位讲了一下,也没有教我们怎么练,更没有要求要我们熟念掌握,用到生活中去。全班同学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位老师还是读过初中。

我哥比我们***,他们的老师是“***“的高中生下放来的,他们全班同学没一个没学会的。

为什么在前些年要把成绩最好的录为师范生。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是自己要有合格的,过硬的专业知识,并且对学生真正要有严历的要求才行。要正确的引导他,也可以说是逼着他去勤学苦练,只有这样才能学到过硬的知识,取得好的成绩。

虽说现在不用这个老办法,留给我们的遗憾,是这一历史时期对农村的穷孩子是一个伤心的感叹号!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相信,有点时代印记的人们都还记得这顺口溜,今天给花儿浇水,不禁又想起了我那童年挑水的岁月。

那时候的农村,没有“压水”井,更没有自来水,吃水、用水全靠人们挑着两个木桶,到当地的水井边去挑。而7岁的我,就开始了那"沉甸甸"的“挑水”生涯,每天都得到一里之外的水井边,将家里的大水缸挑得满满的。当然那也都是我“心甘情愿”的,因为那时在我眼里的父母,每天都早出晚归,心身总是疲惫不堪,而年幼的我却帮不上忙,就只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慰藉父母的心。

记得那时,我们家里挑水的木桶有大小不同的两种规格,大的木桶我挑不起,自然只能“劳驾”小木桶了。我挑水的地方虽不算远,可上坡下坡,转弯抹角,路不好走,且挑着空桶的时候,是下坡路,自然轻松自如,可挑满水的回家路,确是实打实的全上坡路,总让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刚开始挑水时,我经常是跌跌撞撞、踢脚绊手的,导致每次水挑到家时,每个木桶里只能剩下半桶子水,而且途中还要歇息一两次,多时甚至要歇四五次。

每次母亲看到我挑水,总是泪眼婆娑,心痛不已,好多次想阻拦我,不让我去"霸蛮"挑水,然而家里的大人都得忙着去挣“工分”,没时间挑水,我就不得不“勇敢”的担负起挑水的“重任”。

那时的井水,其实就是靠着井底的泉眼冒出水来,倘若同一时间挑水的人多了,还得静下心来依次而上。碰上干旱季节,泉眼冒水量少了,就得排队等待,有时挑一次水得等上好久。在等待的过程中,有时不耐烦了,挑水的人就喜欢相互扯皮,说什么你来迟了,凭什么要先挑水?有时,我等得失望了,就想挑着空桶回家,可缸里没水咋办?我只好一等再等,等轮到自己的时候。